ID: 23900115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323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大气,必修,2019,人教,课时,教案
  • cover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案例,理解不同场景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差异,掌握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的逻辑链在不同区域的应用,培养多角度分析大气运动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对比滨海、山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特征(如海陆风的昼夜差异、山谷风的时段差异),分析区域地形、下垫面性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建立 “区域环境→热力环流→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解读能力;结合生活案例(如台风风向、绿洲冷岛效应),运用风的形成原理解释实际现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污染的影响,提出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如将污染企业置于热岛环流外)的建议,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树立科学规划、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掌握海陆风(昼夜风向差异)、城市风(热岛环流与污染布局)、山谷风(时段风向差异)的形成原理与气流运动方向,能结合案例解释实际现象(如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 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作用: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直接原因,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风向)、摩擦力(减小风速,近地面显著)对风的影响,能区分高空与近地面的风向差异(高空平行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 风向与风速判断:学会根据等压线图,用 “左右手法则” 或 “作图法” 判断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风速(等压线越密,风速越大)。 (二)教学难点 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的动态判断:结合垂直运动(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区分 “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关系”,避免混淆 “高压 / 低压” 的绝对值与相对值。 近地面与高空风向的差异逻辑:理解 “有无摩擦力” 导致的风向变化(高空无摩擦→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有摩擦→风向斜交等压线),需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平衡)分析。 热力环流案例的场景迁移:将 “冷热不均→热力环流” 的通用原理迁移到不同场景(如城市与郊区、山坡与山谷),准确判断不同下垫面(如硬化地面、植被覆盖区)的冷热差异,避免案例间的逻辑混淆(如海陆风与山谷风的风向时段差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风的三力作用及风向判断方法,梳理核心逻辑(如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海陆风动态图、城市热岛环流图、等压线与风向关系图)、动画(如三力作用下风向变化动画),结合实物模型(如热力环流实验装置),将抽象的大气运动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绘制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图”“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风速”“城市污染企业如何布局”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绿洲冷岛效应、台风 “环高” 风向、城市热岛环流为案例,分析热力环流与风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如台风期间渔船回港避风的原因)。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海陆风环流图、标注等压线图中的风向,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核心过程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地理图表绘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提问学生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再结合课件导入案例 ———《台海使槎录》中福建 “早西晚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