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600

3.1水循环 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323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循环,教案,人教,2019,必修,一册
  • cover
《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理清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的相互联系,能从 “环节→类型→意义” 的逻辑链理解水循环的整体性,培养多角度、系统性分析地理过程的能力。 区域认知:对比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空间范围与环节差异(如海陆间循环涉及海洋与陆地,陆地内循环仅发生在陆地),结合不同区域(如干旱区、滨海区)的水循环特征,建立 “区域环境→水循环类型→水资源状况” 的关联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宁夏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解读能力;结合 “海绵城市”“雨水银行” 等案例,运用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城市内涝的建议,培养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如地表硬化、水利工程、砂田耕作)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如下渗减少、蒸发抑制),理解合理干预水循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度改造” 的人地和谐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与类型:掌握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 / 地下径流→回归海洋)、陆地内循环(蒸发 / 蒸腾→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的环节构成与空间范围,明确海陆间循环是陆地水资源再生的关键。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不同水体更新周期差异)、“促进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泥沙输送、热量传输)、“塑造地表形态”(地表径流侵蚀与堆积)、“影响气候与生态”(调节湿度、维持生态平衡)四大意义,能结合案例(如塞纳河径流)说明。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结合砂田、海绵城市、雨水银行等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的改变(如砂田增加下渗、减少蒸发),以及这些改变带来的环境效应(如缓解干旱、减轻内涝)。 (二)教学难点 水循环环节的动态关联与区域差异:学生难以理解 “一个环节的变化会引发其他环节连锁反应”(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内涝加剧),且不同区域(如干旱区 vs 湿润区)的水循环环节强度差异(如干旱区蒸发强、降水少)需结合区域特征分析,逻辑较复杂。 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多因素综合分析:单一环节(如下渗)受降水强度、坡度、植被、地表硬化等多因素影响,学生易忽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如暴雨时,即使植被覆盖率高,下渗也可能因土壤饱和而受限),难以全面判断因素的主导作用。 水循环原理的实际应用:将 “水循环环节” 与 “现实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结合时,学生难以准确匹配 “问题成因” 与 “可干预的环节”(如内涝成因是地表径流过多,可通过增加下渗、滞蓄径流解决),需通过案例拆解逻辑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梳理核心逻辑(如海陆间循环的 “再生” 作用、水体更新周期与水资源有限性的关系),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水循环示意图(动态标注各环节)、不同水体更新周期表、砂田与裸田蒸发 / 土壤含水量对比图、海绵城市结构图,结合动画(如降水→下渗→径流的动态过程),将抽象的水循环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宁夏砂田如何影响水循环环节”“海绵城市缓解内涝的原理”“雨水银行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原理应用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以宁夏砂田(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上海雨水银行(城市水资源管理)、浙江城市内涝(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塞纳河降水补给(水循环环节验证)为案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海陆间循环示意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