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629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305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地球,自转,公转,教案
  • cover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如赤道 1670km/h、南北纬 60° 约 837km/h)、公转轨道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区域特征(1 月初近日点、7 月初远日点),认识地球运动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异,建立 “纬度 / 位置→运动特征→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球运动对全球区域差异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图),从 “运动特征→空间关系→地理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与公转(轨道、速度)的相互关系,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五带划分的影响,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实验”(用地球仪演示自转方向、用椭圆轨道模型演示公转近日点 / 远日点)、“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北极星仰角判断纬度(北半球某地北极星仰角 = 当地纬度),掌握地球运动相关图表的绘制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对地球公转周期的精确测量、现代航天发射(如嫦娥五号)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利用(低纬度发射节省燃料),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运动规律的适配性,理解 “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核心特征: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速度(角速度 15°/h、线速度纬度分布规律)。 公转:轨道(椭圆,近日点 / 远日点)、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明确 “地轴倾斜→黄赤交角→直射点移动” 的逻辑。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运动,决定二分二至日的时间与直射位置,为五带划分提供依据。 地球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北极星仰角与纬度的关系、自转线速度对航天发射的影响、公转速度与季节的关联。 (二)教学难点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成因:学生易混淆两者的时间与角度差异,需通过动画演示 “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的过程,明确太阳日因公转额外转动 59′,导致时间更长(24h),突破 “同一自转为何有两个周期” 的困惑。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联:理解 “地轴倾斜不变→黄赤交角稳定→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 的空间关系,学生易忽略 “地轴指向不变” 的前提,需通过模型演示(固定地轴倾斜角度绕太阳公转)具象化这一过程。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与影响因素:掌握线速度公式V α=1670cosαkm/h,理解纬度(负相关)与海拔(正相关)的双重影响,学生易漏算海拔因素,需通过案例(如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同纬度线速度差异)强化认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定义、特征、黄赤交角等核心知识,梳理 “运动特征→空间关系→地理影响” 的逻辑框架(如自转线速度→航天发射选址→低纬度优势),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星轨照片、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黄赤交角模型图,结合地球仪、椭圆轨道教具演示自转方向、公转近日点 / 远日点,将抽象的空间关系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地轴倾斜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围绕 “黄赤交角消失对地球的影响”“为何远日点北半球反而夏季”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郭守敬《授时历》(精确测量回归年)、嫦娥五号发射(文昌低纬度优势)、南极科考站自转线速度对比为案例,分析地球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