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时区的时间差异(如北京东八区与伦敦零时区)、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如赤道昼夜平分与两极极昼极夜),认识地球运动在不同区域产生的地理现象差异,建立 “经度 / 纬度→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理解区域特征与地球运动的深度联系。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晨昏线示意图、时区划分图),从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偏转”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球自转对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如国际航班起降时间计算、河流两岸冲刷差异),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晨昏线示意图”“计算不同地区时差”“模拟地转偏向力对水流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手表定方向)验证地球运动规律,掌握时差计算与地转偏向力判断的实用技能。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规律的适应(如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设立、各国计时方式的选择),认识人类活动需顺应自然规律,理解 “合理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的重要性,如航天发射选址考虑地转偏向力、国际交往关注时区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周期,晨昏线的区分方法(顺地球自转方向)与核心特征(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赤道)。 晨昏线的应用:判断节气(如与极圈相切为二至日)、计算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 18 时)。 时差的计算: 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同减异加” 原则的应用,能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 区时计算:时区划分的规律(中央经线 = 时区 ×15°),相邻时区区时差 1 小时,能计算跨时区的时间(如北京到纽约的航班起降时间)。 国际日界线:日期变更规则,能解释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化(如邮轮穿越 180° 经线的日期差异)。 地转偏向力的规律与影响: 偏转方向的判断(左右手定则),能区分不同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差异。 实际影响:河流冲刷、大气环流、工程建设(如铁路轨道磨损)等案例分析。 (二)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动态变化与判读:学生易混淆晨线与昏线,难以结合节气判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如二至日与极圈相切),需通过动画演示(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移动)与多视角示意图(侧视图、俯视图)突破。 时差计算中的日期变更:跨国际日界线与跨 180° 经线的区别(日界线不完全与 180° 经线重合)、计算结果超过 24 小时或为负值的日期调整(如 25 时→次日 1 时,-1 时→前一日 23 时),需通过实例分步拆解逻辑。 地转偏向力的 “虚拟性” 与实际影响:学生难以理解 “地转偏向力是惯性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需通过实验(如水流冲击沙盘)与生活案例(如北半球河流右岸码头更易淤积)具象化,避免死记硬背规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的核心知识,梳理 “地球自转→地理现象→人类影响” 的逻辑框架(如自转→时差→国际航班时间计算),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晨昏线动画、时区划分图、地转偏向力实验视频,结合地球仪、时区数轴教具演示昼夜交替与时差形成,将抽象的空间关系与运动规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垂直关系)。 小组讨论法:围绕 “美国 F-22 战斗机导航故障原因”“邮轮双胞胎出生日期差异”“河流两岸农业布局差异”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国际航班时差计算(如北京飞伦敦)、美国本土跨时区计时、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为案例,分析地球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