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纬度(如赤道、北温带、极地)在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差异,认识地球运动对不同区域自然现象的影响,建立 “纬度→季节→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理解区域特征与地球公转规律的深度联系。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昼夜长短分布图、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示意图),从 “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五带”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球公转对地表能量分布的影响,以及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的形成机制,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计算当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绘制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分析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方位、影子长短变化)验证地球公转规律,掌握实用的地理计算技能。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意义、人类利用正午太阳高度优化建筑设计(如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公转规律的适配性,理解 “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纬度与季节双重影响下的昼夜长短差异(如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平分),能结合二分二至日示意图描述全球昼夜分布特征。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或昼弧度数计算昼长,理解 “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互补” 的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应用: 变化规律: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的对应关系(如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解释变化原因。 计算与应用:熟练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能分析其在建筑、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楼间距计算、太阳能热水器角度调整)。 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四季的天文与气候划分标准,理解四季更替的本质是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直射与极昼极夜范围)与范围,明确五带与纬度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分析:学生易混淆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与 “昼夜长短变化趋势” 的关系(如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长、南半球昼变短),需通过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与昼夜长短分布图结合,具象化 “直射点位置→昼弧夜弧比例” 的逻辑。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公式中纬度差的 “同减异加” 原则(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易出错,且楼间距计算需结合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冬至日),学生易忽略 “最不利条件”,需通过实例分步拆解计算逻辑。 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的关联性:理解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共同导致四季”“纬度差异导致五带” 的内在联系,避免孤立看待两个概念,需通过能量分布示意图(如不同纬度太阳辐射强度对比)强化认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计算,梳理 “太阳直射点移动→能量分布变化→地理现象” 的逻辑框架(如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昼夜长短动态分布图、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示意图、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结合地球仪演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位置与昼夜分布,将抽象的公转规律与地理现象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极昼极夜的形成)。 小组讨论法:围绕 “计算家乡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关联”“探讨极地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生活经验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