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 1米有多长》 课时 第3课时 课标要求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主题,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和深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要求: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可以用“m”表示,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即1米 = 100厘米。 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能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进行估测,并进行实际测量。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米”的意义,并形成1米的量感,能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选择“米”或“厘米”为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可以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后的延伸学习,从“厘米”扩展到“米”,帮助学生建立更大的长度单位概念,为后续学习千米、面积等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创设“游乐园买票”的真实情境,引出“米”的学习必要性。通过“100根1厘米的小棒接起来才是1米”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直观操作,深刻揭示“1米=100厘米”的本质关系,帮助学生从“厘米”的旧知中自然生长出“米”的新知。“比一比,1米到我哪里”等活动,引导学生以身体为尺,将抽象的“1米”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自身身体经验,这是形成量感的关键步骤。“填单位”和“估测身高”的练习,直接对应课标“能选择适当的单位”和“能进行估测”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对比和辨析中强化对两个单位适用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也具备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 对“米”这个较大单位缺乏直观感受,容易与“厘米”混淆。估测能力较弱,尤其是对较长物体的估计。 教学时,多提供身体尺(如身高、臂展)、教室物品(黑板、门)等参照物。 设计估—测—比的活动流程,强化体验。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摆100厘米长的小棒,初步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比一比、说一说、量一量等活动,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量感,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会长度单位“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厘米尺、小棒(每组100根)、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欢乐游园会开始啦!动物游乐园门口热闹非凡,小长颈鹿迈着长腿来了,小乌龟也慢悠悠爬着赶来,正准备进去,却被警察小狗拦住了。原来,门口立着个牌子,上面写着 “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1米有多长呢?它们到底能不能免费入园呢?咱们和小动物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米”这个长度单位,帮它们解决难题吧! 通过创设动物游园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1米”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二、探究 活动一 :厘米到米 1.初步认识1米。 师: (1)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猜一猜,1米会有多长。 (3)讨论一下,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一起通过摆小棒来探寻米和厘米的关系吧! 【课件出示】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看图片,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说得非常清楚,100个1厘米连接起来就是1米。现在同学们可以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4人一组摆出1米。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2.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