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853

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351787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客至 杜甫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来访,的确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那么,大诗人杜甫又是如何接待客人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客至》。 导入 1.知人论世,了解大诗人杜甫; 2.反复诵读,品味韵味明大意; 3.品读诗句,把握诗人的情感; 4.比较阅读,加深诗歌的理解。 学习活动 杜甫(712年-770年) 字、号 官职 别称 诗派 诗风 家世 时代特征 沉郁顿挫 现实主义 诗圣、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 西晋杜预、祖父杜审言、父杜闲 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开元盛世,身经安史之乱 漂泊西南 (48-59岁) 到达成都,友人相助,修建草堂。严武去世,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遂乘舟东下,欲出川归乡。开始了长期的漂泊生活,孤舟载着老病,客死湖湘。 读书壮游(35岁之前) 困守长安 (35-44岁) 陷贼与为官(44-48岁) 聪颖早慧,称誉时辈。20岁结束读书生活,开始壮游吴越、齐赵、梁宋等地。与李白、高适先后相遇。乐观自信,奋发向上,有豪情壮志,诗风浓郁浪漫色彩。 怀揣理想赴长安,“野无遗贤”,理想落空,忍辱含悲,奔走献赋,乞求援引,无明显效果。旅食京华得小官,见民生痛苦,社会黑暗,诗风走向现实主义。 安史之乱,颠沛流亡,家小寄寓羌村,只身奔灵武。为叛军所虏,官微未被囚,逃到凤翔,任左拾遗。“麻鞋见天子”“涕泪受拾遗”后抗颜直谏,被贬。 759年,杜甫“一岁四行役”,只为寻得安身之所,历经颠沛流离,最后选择了成都。初至成都,杜甫和家人借住在西郊外古寺里。次年春天,在严武等人帮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761年,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崔明府来访,诗人喜出望外,创作此诗。 余光中:草堂简陋,茅屋飘摇,却可供乱世歇脚。 ①客人。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②到。自注中的“相过”,即探望、相访。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诵读诗歌 诵读诗歌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shè pēi sūn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诗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喜崔明府相过 盼客 迎客 待客 邀邻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赏析“皆”字。 2.分析“群鸥”这个意象,“但见”有什么深意? 春江水涨,碧波环绕草堂,浩渺茫茫 白鸥翔集,可见环境清幽僻静,增添了隐逸色彩。“但见”白鸥,不见其他来访者,生活闲适也不免单调寂寞,为客至的喜悦作铺垫。 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 《列子·黄帝》:海上之有人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没有心机的隐士的伴侣。 鸥鹭忘机: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杜甫的“白鸥”情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杜甫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独立》杜甫 “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杜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