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2453

3.3 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案+ 课件(共61张PPT)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774073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2024,图版,地理,学年,2025-2026
    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章《世界气候》 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气候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理解气候的区域多样性如何塑造区域特色人文景观,增强对不同区域气候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的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综合分析气候对农业作物选择、耕作制度,工业选址与生产,以及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影响,同时探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反作用,培养多角度分析地理关系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双向影响,认识合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改善作用及不合理活动的负面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低碳生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气候资料图、区域民居分布图、坎儿井结构图等,提取关键地理信息,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事例,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世界气候》的总结与延伸,承接“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等基础内容,聚焦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双向关系,是“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关键节点。教材通过典型案例(如不同地区民居、农作物差异)、图文结合和数据呈现,将抽象的 “气候影响”转化为具体认知,符合初中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降水)和主要气候类型,对“气候影响生活”有直观体验(如服饰、饮食差异),但对“气候如何影响农业耕作制度”“人类活动如何具体改变气候”等抽象逻辑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对“碳达峰”“碳中和”等热点概念较陌生,需结合生活案例降低理解难度。 学习目标 1.能结合案例,说明气候对农业、工业、服饰、民居、交通的具体影响。 2.通过分析资料,区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3.理解 “碳达峰”“碳中和” 的含义,能提出至少2条个人层面的低碳生活建议。 4.学会收集本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案例,简单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 重难点 重点: 1.气候对农业、民居、服饰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双向影响(积极与消极)。 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双碳”目标的意义。 难点: 1.气候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 2.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因果关系。 3. 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展示】呈现两组对比图片: 1.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图(俄罗斯西部墙厚 73cm vs 英国南部墙厚 23cm); 2.沙特阿拉伯长袍与因纽特人皮毛服饰图。 【问题设问】“同一大洲(欧洲)的民居墙壁厚度为何差异显著?沙特阿拉伯与因纽特人的服饰差异,与当地气候有何关联?” 观察图片,结合前置的气候类型知识,思考并发言,尝试建立 “气候差异-人类活动差异”的关联。 通过生活化的对比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打破 “气候抽象、遥远” 的认知误区,自然导入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主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案例分析” 的思维模式。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一、气候与生产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展示“中国农作物熟制分布图”(标注一年一熟区、一年两熟至两年三熟区、一年三熟区)和“南北方农作物对比表”(粮食、油料、糖料、水果),提问:“我国南方为何能实现一年三熟,北方多为一年一熟?南北方农作物差异的主要气候原因是什么?” (2)发放“地中海气候与葡萄种植”“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