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主 鲁迅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 来 义 毛泽东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领会比喻论证的运用之妙,掌握先驳后立的论述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内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意。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的态度,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揣摩品味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知人论世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知人论世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了解杂文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①、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②、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④、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背景链接 本文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写作原因 卖国反动政策 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对外来文化或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 从闭关锁国到一味“送去” 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不断“送来”糟粕 军事文化侵略 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解题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梳理文脉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段落划分 段落大意 论证方式 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1—7段) 第二部分 (8—9段) 第三部分 (第10段) 批判其他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