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4389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整合课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21785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地表,形态,人类,活动,整合,教学设计
  • cover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 1.主要概念 内力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体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外力是来自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海洋作用等。 总的来说,外力作用不断地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被破坏了的碎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可见,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只不过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不同。 2.解读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要求来看,教师重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形成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具体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要求“结合实例”,例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结合某河流地貌的形成,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在分析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不是讲授各种地貌类型,因此不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地讲授地貌类型,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作为“实例”进一步分析,使这些关干地貌的内容有较好的衔接。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重点在“关系”。从地与人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地表形态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人类的活动,例如,在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的通达度、商业网点的布局就大不相同。从人与地的关系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拦河筑坝、修筑梯田等,都说明人类改造原地貌的能力越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实例”,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 3.课程资源 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具研究价值的地貌单元,也是学生认识河口地貌发育机制的天然课堂。黄河河口三角洲在海陆相互作用下不断演变,承载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其独特的形成过程与演化规律,为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典型范例。 黄河河口地貌的独特特征:黄河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与海洋侵蚀长期博弈的产物。黄河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在治理前的年均携带约 16 亿吨,巨量泥沙在河口处因水流速度骤减而沉积,不断向海洋推进陆地边界,塑造出三角洲地貌。与此同时,渤海的潮汐、波浪等海洋动力持续对陆地边缘进行侵蚀,在海岸带形成海蚀崖、潮滩等侵蚀地貌。这种河流堆积与海洋侵蚀的动态平衡,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日生夜长” 的独特生长现象,使其成为世界上陆地面积增长最快的三角洲之一。此外,特殊的地貌环境孕育出复杂的微地貌单元,如河口沙坝、分流河道、湿地滩涂等,构成了层次分明的地貌景观体系。面临的地貌演变问题:①泥沙淤积与河道变迁:黄河泥沙的持续淤积导致河口河道频繁改道,历史上黄河在三角洲地区多次改道,重塑了区域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