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4991

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3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239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上,夯实,法治,基础,议题,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1.1 夯实法治基础 课程标准 了解法治的内涵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说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分析法治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的关系。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是“民主与法治”主题的核心内容。前承“公民权利与义务”,为理解“法治对权利的保障”奠定基础;后启“建设法治中国”,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论铺垫,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新闻、生活经验对“法律”“犯罪”有初步认知(如知道拐卖儿童是违法行为),但对“法治”的系统性内涵(如良法、善治、全面依法治国)理解模糊,易将“法治”等同于“有法律”。 对社会正义问题关注度高,对拐卖儿童等恶性犯罪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易被真实案例触动。参与意识强,但缺乏将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经验,对“如何参与法治建设”缺乏清晰认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治的重要意义、法治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难点: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理解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认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2. 法治观念:掌握法治的内涵、要求及重要意义,明确良法善治的标准,树立“法律至上、全民守法”的意识。 3. 公共参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问题,主动参与法治建设,培养社会责任感。 设计思路 总议题:从余华英案看法治中国的‘破与立’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明法治为何能成为“社会稳定器” 情境一:余华英案案件详情 呈现余华英案庭审时间线(6次开庭、二审发回重审、最终维持死刑)、展示图片各国的法律。 任务一:学生选择“受害者家庭”“普通市民”“政府人员”“人贩子”任一角色,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约束”,该角色的处境和行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记录关键词(如“家庭破碎”“社会混乱”“权力滥用”等)。 任务二:思考余华英案六次开庭审理的原因、及余华英为什么也可以提起上诉。思考法治对国家的意义。知识一:法治的意义议题二:探良法善治如何“守护人间正义” 情境二:杨妞花被拐案时间线 余华英案的法律依据 数据聚焦:我国被拐妇女儿童的人数变化 任务一:请大家根据杨妞花被拐案的时间线思考分析从1993年到2025年,历经31年余华英最终能被绳之以法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二:分析刑法第240条的立法与实践,思考一部良法应该具有哪些核心标准? 任务三为什么有了良法还存在违法犯罪?思考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善治 知识二:法治的要求、什么是良法、善治、以及良法善治的关系、对比法治社会和人治社会。 议题三:寻法治中国何以“从理想照进现实”情境三:呈现材料:展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修订历程。 展示法治进程“时间轴” 情境四:材料展示:展示余华英案涉及的法治环节,立法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案件审判提供法律依据;执法中警方严格侦查收集证据;司法上法院公正审判作出判决;守法上公众积极提供线索、尊重并维护判决权威。 情境五:播放视频:法治中国,展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 任务一:通过刑法第240条的修订过程感受中国法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思考它的修订历程反映了什么?长期以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法治建设?阅读教材,找出我国法治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绘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图。 任务二:角色扮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