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354

14 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45064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唐诗,五首,野望,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写作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在句式、字数、段数、对仗、声韵等各方面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的诗歌体式。根据每句字数不同可将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 文体知识———关于律诗 文体知识 由于它完成在唐代,所以唐代人称它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世也就沿称。这都是对着“古诗”、“古体诗”而起的名称。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和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 律诗的基本特征 (1)每首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全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但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文体知识 方法指导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诵读感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gāo bó yǐ dú wēi xǐ 野望 王绩 huī 东皋 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徘徊,来回地走。 诗歌大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疏通诗意 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的余光。 诗歌大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疏通诗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诗歌大意: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马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疏通诗意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歌大意: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疏通诗意 尾联回归自身,呼应开头,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怅惘与孤苦无依,暗含一种避世退隐的心态。 “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惆怅的心绪。 《野望》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憔悴萧索的晚秋景象,从而衬托出诗人心中的郁闷与孤独,表达出诗人想要归隐山林的志向。 主题思想 野 望 首联:徙倚———叙事、抒情 颔联:落晖———静态、远景 颈联:返、归———动态、近景 典故:采薇———用典、抒怀 板书设计 1、脱稿朗诵《野望》 2、寻找秋天的踪迹(图片、特有物件) 3、从不同角度赏析《野望》中的写景句 下次再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