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岩石类型(如花岗岩山脉、石灰岩溶洞、玄武岩高原)的分布区域,认识岩石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如岩浆岩多分布于板块交界带、沉积岩多分布于低地),建立 “区域环境→岩石类型→地表形态”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域差异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从 “岩石类型→形成过程→转化关系”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及相互转化机制,理解内力(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外力(风化、侵蚀、沉积)在循环中的协同作用,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用模型演示岩浆冷却→岩石风化→沉积成岩)、“识别身边的岩石类型”(如校园中的花岗岩地砖、石灰岩假山),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能力;学会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掌握图表的逻辑表达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岩石资源的利用(如花岗岩作建筑材料、石灰岩用于水泥生产)及人类活动对岩石圈循环的影响(如采矿导致岩石裸露、工程建设改变沉积环境),认识人类与岩石圈的相互关系,理解 “合理开发岩石资源、保护地质环境”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征: 岩浆岩的侵入 / 喷出形成差异及代表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的特征对比。 沉积岩的层理构造与化石特征,及形成的外力过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岩的形成条件(高温高压)与原岩的对应关系(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核心转化关系: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浆岩;各类岩石→沉积岩 / 变质岩;各类岩石→岩浆)。 作用力分工:内力作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在循环中的角色。 岩石类型的识别与应用:能根据结构、成分等特征区分岩石类型,理解岩石资源在建筑、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如花岗岩作地砖、石灰岩制水泥)。 (二)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逻辑关系:学生易混淆岩石转化的箭头方向(如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变质岩可来自任何岩石”),需通过 “三进一出为岩浆、一进三出为岩浆岩” 的规律突破,明确循环的起点(岩浆)与转化条件。 变质作用的形成机制:理解 “已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结构改变” 的抽象过程,学生易忽略 “原岩类型对变质岩的影响”(如石灰岩只能变质为大理岩),需通过原岩与变质岩的对应案例(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具象化。 内力与外力在循环中的协同作用:孤立看待内力(如岩浆活动)与外力(如沉积作用),难以理解 “岩浆岩经外力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内力变质可形成变质岩” 的连锁关系,需通过完整循环案例(岩浆→玄武岩→风化→沉积物→砂岩→变质→石英岩→重熔→岩浆)分步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征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梳理 “岩石类型→形成条件→转化关系” 的逻辑框架(如岩浆冷却→岩浆岩→风化→沉积岩),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岩石标本图(花岗岩、玄武岩、砂岩、大理岩)、岩石圈物质循环动画,结合实物标本(如花岗岩碎石、石灰岩样品),将抽象的岩石形成与转化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层理构造、片理构造)。 小组讨论法:围绕 “识别校园中的岩石类型”“分析海下石林的形成过程”“讨论人类活动对岩石圈循环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观察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天安门华表(大理岩)、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