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河段(上游 V 形谷、中游曲流、下游冲积平原)的地貌差异,认识河流地貌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如上游侵蚀为主、下游堆积为主),结合长江镇江段、黄河曲流等案例,建立 “河段位置→水流特征→地貌类型” 的区域关联,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特征。 综合思维:结合河谷演变示意图与冲积平原形成过程,从 “水流动力(流速、流量)→侵蚀 / 堆积作用→地貌形态”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河流侵蚀(溯源、下蚀、侧蚀)与堆积的协同作用,及地形、气候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山区落差大导致下蚀强),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河谷演变实验”(用沙土模拟河流侵蚀与堆积)、“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标注 V 形谷、曲流、三角洲),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如校园附近的河道凹岸与凸岸),判断其形成的主导作用(侵蚀或堆积),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如冲积平原利于城市发展)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改造(如修建淤地坝),认识人类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关系,理解 “合理利用河流资源、保护河流生态” 的重要性,如聚落选址避开洪水威胁区,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河道淤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侵蚀类型:溯源、下蚀、侧蚀的作用方向与地貌影响(如溯源侵蚀延长河谷、侧蚀形成曲流)。 堆积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分布位置与形成过程(如三角洲形成于河口)。 河谷演变与曲流发育: 河谷从 V 形→U 形→槽形的演变逻辑(初期下蚀→中期侧蚀→后期侧蚀为主)。 曲流的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如长江镇江段南岸凸岸堆积导致岸线北移),及 “截弯取直” 现象(黄河曲流的自然改道)。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冲积平原对聚落的吸引(水源、耕地、交通),及聚落选址的安全原则(避开洪水与地质灾害)。 不同区域聚落规模的差异(如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的聚落大小对比)。 (二)教学难点 三种侵蚀作用的协同与差异:学生易混淆溯源侵蚀与下蚀的作用方向(如认为两者均使河谷加深),需通过 “河谷延长” 与 “河床加深” 的对比,结合山区沟谷案例(溯源侵蚀使沟谷变长)与上游 V 形谷(下蚀使谷加深),明确三者的功能差异。 曲流凹岸与凸岸的判断及影响:理解 “凹岸侵蚀(水深,建码头)、凸岸堆积(水浅,建聚落)” 的逻辑,学生易因 “弯曲方向” 误判,需通过 “水流惯性导致凹岸流速快” 的动画演示,结合长江镇江段案例(南岸凸岸堆积成陆)突破。 冲积平原三种类型的形成差异:区分山前冲积扇(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的分布与成因,学生易忽略 “搬运距离与颗粒分选” 的关系(如山前颗粒粗、河口颗粒细),需通过堆积物颗粒对比图具象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河谷演变及聚落影响,梳理 “水流作用→地貌形态→人类活动” 的逻辑框架(如侧蚀→曲流→聚落分布),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河谷演变动画、曲流凹岸凸岸示意图、冲积平原形成过程图,结合沙土模拟实验(演示下蚀形成 V 形谷、侧蚀形成曲流),将抽象的地貌形成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溯源侵蚀)。 小组讨论法:围绕 “长江镇江段岸线北移的原因”“黄河曲流截弯取直的过程”“山区聚落选址的安全因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长江镇江段(凸岸堆积)、黄河中游曲流(截弯取直)、尼罗河三角洲(聚落密集)为典型案例,分析河流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