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走进动物园———方程的再认识与辨析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式与方程”学习的要求,本课时旨在深化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课标强调要通过多样化的实例,帮助学生巩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核心定义,并能准确区分方程与非方程。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识别等量关系,强化符号意识和模型意识,为后续学习解方程做好准备。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识别方程,还能解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理解方程是表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数学工具。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多种类型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数学表达式是否为方程,并说明理由,强化“含未知数”和“是等式”两个必要条件。 2. 能结合简单的图文信息,独立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相应的方程,提升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三、学习重点 准确理解并应用方程的定义进行判断和辨析。重点在于通过大量正例与反例的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方程必须同时满足‘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能够熟练地在给定的情境中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准确表达出来,为后续学习解方程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习难点 难点在于处理形式较为复杂的表达式,如包含多个字母或运算顺序较复杂的等式,学生可能因关注点偏差而误判。此外,在没有直观图示辅助的情况下,仅凭文字描述提取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学生可能会将算术思路(直接列式计算)与代数思路(设未知数列方程)混淆,导致列式错误。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概念辨析评价:提供一组混合了方程、普通等式、不等式和代数式的题目,让学生分类并阐述分类依据,评估其对概念本质的掌握程度。 2. 信息提取评价:给出一幅或多幅包含数量信息的图片(如商品价格标签、体重秤读数等),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描述其中的等量关系,检验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建模能力评价:呈现简洁的文字应用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找等量—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检查其能否正确建立方程模型。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伸与巩固,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方程的概念,但理解尚不牢固,容易出现“见等号就认为是方程”或“见字母就认为是方程”的片面认识。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和简单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如何从纷繁的信息中抓住关键的“相等关系”仍需指导。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资源,特别是“自主练习”中的题目,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扫清认知误区。建议采用“温故知新—专项训练—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说理,暴露思维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理解。 七、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概念。 (1)、重温旧知,明确标准。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的数学朋友,它叫什么? 学生回答:方程。 追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才是方程?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板书:方程 = 含有未知数 + 等式 强调: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就像一把双刃剑,少了任何一把都不行。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方程小法官”,看看大家能不能火眼金睛,把真正的方程找出来。 二、专项练习,强化辨析。 (1)、判断式子,说明理由。 出示课本第50页“自主练习”第1题: x+5 ( ) 15+5=20 ( ) x÷5<25 ( ) 3y=12 ( ) 8-n=6 ( ) 10÷m=2 ( ) 2x+3>10( ) 3x+5x=160 ( ) 24+6y=540 ( )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答案和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