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7176

5.13.1预防传染病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34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13.1,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格式,北师大
  • cover
第13章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1节 预防传染病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主题五人体生活与健康13章章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预防传染病。它涉及到大概念6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重要概念6.1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此位概念6.1.2 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 6.1.3 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6.1.4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本节基于人体和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传染病的定义(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和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出发,结合实例,介绍了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并强调控制以上三个要素中的任一要素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微生物与人体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话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新冠”“非典”等现实中典型传染病展开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让学生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及流行的三年个要素。 三、核心素养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传染病 的 危害;理解人体免疫的基本原理;认识到遵守社区、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防疫要求,有助于传染病的防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传染病和免疫、医药与急救等知识的学习,认同生物学及医学伦理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四、设计思路 (一)教材处理 本节教学中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在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时,无需展开,侧重点应在于强调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因而可以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对传染病进行简单分类,更多关于传染病的具体情况介绍可以在第二课时继续展开。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先以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传染病“黑死病”相关资料录制的视频和“新冠”相关视频剪辑组合的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传染病引出主题。接着例举多个常见疾病让学生分辨那些是传染病。借助这些传染病,学生分析病因和特点,从而归纳出传染病的概念,并能以病原体的种类为依据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然后学生表演情景剧和材料分析两个环节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要素出发,结合实际提出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并以“小讲堂”、“黑板报”、“抖音小视频”、“手抄报”推广。 五、教学目标 1.阐述传染病的概念,分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传播要素;掌握控制传 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2.收集整理传染病资料,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实例、制订预防方案,锻炼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3.关注公共卫生问题,树立传染病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秉持科学态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说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要素及主要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难点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讨论法、多媒体直观展示法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 九、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录制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传染病“黑死病”相关资料视频 2.把“黑死病”视频和“新冠”相关视频剪辑组合。 (二)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情景剧“新冠大作战” “别染上基孔肯雅热” 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评价 导入 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播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