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米与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编写考虑到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其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完善长度单位体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测量和计算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厘米认识的知识基础,且有使用学生尺测量的经历。但对于毫米概念的理解和1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仍有难度。教学中应结合熟悉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体验,加强对毫米的认识。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度,能发现用厘米测量某些物体长度的局限性。 2. 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准确识别毫米刻度,了解毫米与厘米的位置关系。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毫米作长度单位。 2. 思考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毫米的长度,以及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2. 能够清晰地表达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明确毫米在长度单位体系中的地位。 2. 掌握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换算。 3.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 难点 1.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 2. 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合理选择毫米作单位。 3. 正确读取以毫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避免读数错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1分硬币、身份证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知识回顾 (1) 教师微笑着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呀?”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铺垫。 (2) 当学生回答出米和厘米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什么工具呢?”强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 (3) 教师展示一些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师提出一个简单的测量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能力。 (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方法。 (6) 教师展示一个较短物体的图片,提问:“如果用厘米测量这个物体的长度,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引入毫米做准备。 (7)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8)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课题“毫米的认识”,正式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1. 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并回答问题。 2. 观察图片,说出物体长度。 3. 思考并回答测量问题。 4. 猜测解决测量问题的方法。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问题思考: 猜测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搭建桥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毫米的认识。 探究与发现 毫米产生的意义 测量体验 (1) 教师拿出一本数学书,说:“同学们,我们来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估计值。 (2) 教师接着说:“现在请大家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看看和自己估计的结果一样吗。”学生开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 (3)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测量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4) 测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遇到的问题。 (5)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量出的宽不是整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