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8877

第四单元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日期:2025-10-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505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四,单元,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人教,三年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笔算乘法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续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以及多位数乘法奠定基础,在乘法运算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但对于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需要借助具体情境和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位对齐错误、积的位置确定不准确等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发现其应用场景。 2. 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找出计算的关键步骤。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 思考如何用不同方法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和算理。 2. 能够与他人交流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 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3. 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难点 1.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2. 准确确定积的位置,避免数位错误。 3.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竖式计算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口算热身 (1) 教师展示口算题:“40×5= 300×2= 34×2= 9×9= 23×2= 12×4=”,让学生快速口算,并请几位学生回答。 (2) 教师提问:“说一说:23×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引导学生回顾口算和连加法的计算方法,如23×2 = 20×2 + 3×2 = 40 + 6 = 46,或者23 + 23 = 46。 (3) 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用竖式计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4) 教师展示生活中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例图片,如购买多个相同物品的总价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乘法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6)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教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乘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如“乘法接龙”,让学生依次说出一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并口算结果,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旧知。 1. 进行口算练习并回答问题。 2. 回顾23×2的计算方法。 3. 观察生活实例,思考乘法问题。 4. 参与小组讨论和“乘法接龙”游戏。 评价任务 口算准确: 方法回顾: 讨论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口算热身,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回顾23×2的计算方法,为引入竖式计算做准备。展示生活实例和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 探究24×2的计算方法 情境引入 (1) 教师展示教材第43页例1的情境图,说:“同学们,看这幅图,一盒彩笔24支,2盒彩笔一共多少支?”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明确问题是求2个2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24×2。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4的组成,提问:“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回答24 = 20 + 4。 (3) 教师说:“我们可以先算4×2,再算20×2,最后将两次相乘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