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均分(2)》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平均分(2)》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分橘子的操作活动,掌握把一定数量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数量的平均分方法,能正确进行操作与计算。通过分步分析、逐步验证等活动,发展数感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提升对平均分的深度感知、操作与逻辑推理能力。感受 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次操作中,培养耐心细致、逐步解决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操作与应用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是平均分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除法初步认识的核心操作内容。教材以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为例,展示分步多次分(每次每份放1个)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按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数量的方法,为后续学习除法的意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奠定操作与理解基础,是从概念认知到精准操作的关键过渡。教材在编排上遵循问题呈现→分步操作→总结方法路径。先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的问题;再通过三次分步分(每次每份放1个)的图示与讲解,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最后总结分了3次,每份都是3个,让学生理解按份数平均分,可通过多次逐步分实现,体现问题驱动→过程体验→方法归纳的认知闭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按份数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平均分,但对按指定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数量的精准操作方法不熟悉,需通过分步多次分的实践掌握;对多次操作后每份数量的确定,需从操作过程中归纳规律,突破一次性分准的思维定式。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圈一圈、分一分的操作理解分步平均分,但在描述分步操作过程与推理每份数量时,存在表达不清晰、逻辑不连贯的问题;在独立进行多次分步平均分时,易出现分错次数、每份数量不一致的情况,需强化操作的规范性与逐步验证的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分步分18个橘子的操作与观察,感知18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的数量关系,建立按份数平均分的数感,能敏锐判断数量分配的合理性。2.能熟练进行按指定份数,分步多次平均分的操作,提升动手操作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逐步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3.能根据分步操作的次数与每次分的数量,推理出最终每份的数量,提升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4.能将分步平均分的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强化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分步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分步平均分的逻辑,能清晰表述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下面哪一组图是平均分?请在正确答案的( )里打“√”。2.看一看,填一填。有( )个菠萝,每( )个放一筐,放了( )筐。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快来猜猜是什么。课件出示:身穿黄衣裳,弯弯像月亮,酸甜有营养,既能当水果,又能榨成汁。(打一水果)师:猜对啦!老师今天带来了好多橘子。课件出示:师:现在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给大家,可怎么分才公平呢?这节课咱们就跟着橘子,一起学学平均分的好办法。 学生独自猜一猜:橘子! 以猜水果谜语为切入点,契合学生对橘子的生活认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快速吸引注意力,让课堂开场充满趣味性,打破数学学习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解决课堂初始注意力不集中 的问题。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1个1个分师:上节课我们把6块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