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05

3.1常见天气系统 (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325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教案
  • cover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如我国华北、江淮、云贵高原)的锋面活动(冷锋沙尘暴、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认识常见天气系统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差异,建立 “区域位置→气团性质→天气系统类型” 的关联认知,理解天气系统与区域气候的适配性。 综合思维:结合锋面示意图与天气数据(气温、气压、降水),从 “气团运动→锋面形成→天气变化”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天气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导致大风降温,准静止锋导致阴雨连绵),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模拟锋面形成实验”(用不同温度的水模拟冷暖气团相遇)、“绘制锋面天气示意图”(标注冷暖气团、降水区域),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观察本地天气预报(如气温、降水变化),判断过境的锋面类型,掌握天气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锋面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寒潮导致农业冻害、梅雨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应对措施(如寒潮前加固大棚、梅雨期排水防涝),认识人类与天气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 “利用天气规律趋利避害” 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锋面系统的类型与天气影响: 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气温、气压、降水),及我国典型实例(寒潮、沙尘暴)。 暖锋:与冷锋的对比(天气变化温和、雨区在锋前),及我国分布区域(东北、长江中下游)。 准静止锋:形成原因(势均力敌、地形阻挡),及我国三类准静止锋的分布与天气(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 锋面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锋面符号、气团运动方向、雨区位置、天气数据(气温下降幅度、降水持续时间)区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如三角符号代表冷锋,半圆符号代表暖锋。 (二)教学难点 冷锋与暖锋的天气差异成因:学生易混淆两者的降水位置(冷锋锋后、暖锋锋前)与天气剧烈程度(冷锋剧烈、暖锋温和),需通过动画演示 “冷气团插入暖气团”(冷锋)与 “暖气团爬升冷气团”(暖锋)的过程,结合雨区形成原理(暖气团抬升高度与速度差异)突破。 准静止锋的形成与区域差异:理解 “地形阻挡导致锋面停滞”(如昆明准静止锋受云贵高原阻挡)与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如江淮准静止锋)的不同成因,学生易忽略地形对锋面的影响,需通过云贵高原地形剖面图与江淮地区气团运动图对比分析。 锋面过境的天气数据解读:根据气温、气压变化曲线判断锋面类型(如冷锋过境后气温降、气压升),学生易漏看数据变化趋势,需通过实例(如我国某地 18-21 日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分步拆解分析逻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气团、锋的概念及三类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影响,梳理 “气团运动→锋面形成→天气变化” 的逻辑框架(如冷气团主动推进→冷锋→大风降温),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锋面动画(冷锋过境、准静止锋形成)、天气示意图(冷暖气团位置、降水区域),结合实验(用温水与冷水模拟锋面),将抽象的天气系统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锋面倾斜方向)。 小组讨论法:围绕 “江淮梅雨对农业的影响”“如何应对寒潮天气”“昆明与贵阳天气差异的原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华北冷锋沙尘暴、江淮梅雨、昆明准静止锋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锋面系统的区域分布与天气影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开展 “绘制锋面天气示意图”“模拟锋面过境天气变化”,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