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09

3.2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32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气压带,和风,第一,课时,教案
  • cover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识别 7 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南北副热带高压带等)和 6 个风带(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等)的全球分布规律,理解不同纬度(低、中、高纬)与气压带风带的对应关系,建立 “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气候特征” 的区域关联,如赤道地区对应赤道低压带,高纬地区对应极地高压带。 综合思维:结合三圈环流动画与示意图,从 “热力差异(高低纬受热不均)→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影响→环流形成”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赤道低压带为热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为动力成因),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综合影响(如中纬西风带带来温和多雨气候),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用地球仪、彩色纸条标注气流方向)、“分析麦哲伦航行案例”,提升地理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观察本地气候特征(如降水季节变化),判断其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气压带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麦哲伦航行受风向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导致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理解 “顺应气压带风带规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的重要性,如航海利用信风节省燃料,干旱区发展耐旱作物。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明确低、中、高纬环流的热力与动力成因,如赤道低压(热力,受热上升)、副热带高压(动力,高空气流堆积下沉)、副极地低压(动力,西风爬升)。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的纬度位置与气流特征(上升 / 下沉、风向),如赤道低压带位于 0°,气流上升;中纬西风带位于 30°-60°,北半球为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夏北冬南),及对气候的季节性影响(如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季与赤道低压带移动有关)。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如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二)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动态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学生易混淆地转偏向力对不同纬度气流方向的影响(如低纬信风向右 / 左偏,中纬西风的偏转方向),需通过动画演示(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时的偏转过程)和 “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断风向)突破,明确 “地转偏向力改变气流方向,导致环流圈形成”。 副热带高压带的动力成因:理解 “赤道高空气流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偏转成西风,在 30°N 堆积下沉” 的动力过程,学生易误认为是热力成因(冷下沉),需通过对比赤道低压(热力上升)与副热带高压(动力堆积)的形成差异,结合高空气流运动示意图具象化。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如热带草原气候,当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受其控制为湿季,南移时受信风带控制为干季,学生易忽略 “移动导致控制区域变化”,需通过气候资料图(气温降水柱状图)与气压带移动结合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的概念与形成逻辑,梳理 “热力差异→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环流→气压带风带” 的知识框架,确保核心知识点清晰。 直观演示法:展示三圈环流动态动画(分步演示低、中、高纬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结合地球仪标注气压带风带位置,将抽象的大气运动具象化,帮助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围绕 “麦哲伦船队哪段逆风(南美洲南端西风带)、哪段轻松(东南信风带)”“30°S 附近为何无风(副热带高压带)” 等问题组织讨论,结合案例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