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北半球气压带分裂为中心,南半球呈带状)、季风区空间分布(东亚、南亚季风区),认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区域影响,建立 “海陆比例→气压带形态→季风类型” 的区域关联,理解不同区域(如东亚 vs 南亚、北半球 vs 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特征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示意图、冬夏季气压中心图,从 “海陆比热容差异→气温差异→气压差异→气压带分裂→季风形成”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海陆分布如何打破理想气压带格局,及东亚(海陆热力差异)与南亚(海陆热力差异 + 气压带风带移动)季风的成因差异,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北半球 1 月 / 7 月高低气压中心示意图”“分析东亚季风对本地降水的影响”,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现实问题解读能力;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季风现象(如夏季多雨、冬季多风),判断其与气压带风带的关联,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季风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东亚季风影响农业种植制度、南亚季风决定雨季灌溉),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理解 “顺应季风规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的重要性,如东亚季风区发展雨热同期的水稻种植,南亚应对旱涝灾害的水利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1 月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7 月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的位置与成因,及对气压带分裂的影响。 东亚季风的成因与特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东亚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及 “寒冷干燥→炎热湿润” 的季节气候差异。 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的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下垫面均匀,气压带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气压带呈块状。 (二)教学难点 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带分裂的动态过程:学生易混淆 “副极地低压 / 副热带高压被切断” 的机制,需通过 “冬季陆地冷高压→挤压副极地低压→仅海洋保留低压” 的分步演示,结合气温 - 气压关联突破。 南亚夏季西南风的成因:理解 “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右偏为西南风” 的过程,学生易忽略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需结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具象化。 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对比分析:两者在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vs 两者结合)、风向(冬季西北风 vs 东北风)、特点(寒冷干燥 vs 温暖干燥)的差异,学生易混淆,需通过表格对比、案例辅助(如北京 vs 孟买的气候差异)区分。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展示北半球 1 月 /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示意图、季风环流动画(东亚 / 南亚季风风向变化),将抽象的气压带分裂与季风形成过程具象化,帮助理解海陆差异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围绕 “活动题:冬夏季空气柱垂直运动与气压中心形成”“为什么南亚夏季吹西南风” 等问题组织讨论,结合课件案例深化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以东亚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雨热同期利于水稻种植)、南亚季风引发的旱涝灾害为案例,分析季风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北半球 1 月 / 7 月高低气压中心示意图,标注主要气压中心、相邻气压带及气流方向,通过动手强化对空间分布的记忆。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提问导入:“我们生活的地区(如北京),冬季常吹寒冷的西北风,夏季常吹温暖的东南风,为什么同一地区不同季节风向差异这么大?这种风向变化与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 “理想气压带风带”,猜想海陆分布可能改变气压带格局,激发探索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 海陆分布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