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37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420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答案,纲要,中外,高中,统编
  • cover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目标】 掌握重难点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等 突破易错点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阶级局限性 【课堂巩固·当堂练】 1.太平天国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主张是 (  ) A.政治平等 B.思想自由 C.财富平均 D.民族独立 2.19世纪中后期,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不断派遣随行官员分赴新疆各地清理户口、清丈土地、招民屯垦、征收粮税等。这些举措 (  ) A.体现出“因俗而治”的原则 B.为新疆正式建省准备了条件 C.推动《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D.击退了侵略者对边疆的侵扰 3.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课后必刷·当日清】 1.(北京密云·高一统考期末改编)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2.“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敌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与此相关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C.废除了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D.促进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4.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中,《资政新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里程碑”的意义主要是指《资政新篇》 (  ) A.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B.沉重打击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C.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D.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实践 5.曾国藩说:“自军兴(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各省丁、漕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于是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据此可知,清朝 (  ) A.地方政权机构发生变异 B.财政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 C.财政收入状况趋向恶化 D.地方财政支配权日益扩大 6.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山东占领胶州湾;俄国在1897年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英国于1898年6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法国在1899年11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这表明当时 (  ) A.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中国遭到列强的彻底瓜分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7.[学习情境]1894年7月11日的《申报》刊文:“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而又设机器局以制上枪械,设武备学堂以习练戎机,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 ”材料反映了 (  ) A.民众对国际国内形势一无所知 B.洋务新政未能保障国家安全 C.舆论对中日战争充满必胜信念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致远”药弹尽,适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