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48

4.2地貌的观察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326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地貌,观察,教案
  • cover
《地貌的观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如北京西北山地与东南平原、我国南方山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认识不同区域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差异,建立 “区域自然环境→地貌特征→人类活动” 的关联认知,理解区域地貌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综合思维:结合京张铁路 “人” 字形设计、家乡地貌观察等案例,从 “观察顺序→核心内容→实际应用”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高度、坡度、坡向对人类活动(农业、交通、旅游)的影响,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坡度与耕作方式、铁路建设的关联。 地理实践力:通过 “计算等高线图中的相对高度”“绘制地形剖面图”“设计家乡地貌考察方案” 等课堂活动,提升等高线图解读、数据计算、图表绘制与实地考察规划能力,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如地形图、卫星定位仪)解决实际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坡地开发的安全风险(如陡坡耕作引发水土流失)、铁路建设对地貌的适应(如 “人” 字形线路降低坡度),认识人类活动需遵循地貌规律,理解合理利用地貌资源(如缓坡农业、山地旅游)与防御地貌风险(如滑坡、山洪)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适度改造” 的人地和谐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地貌观察的顺序与核心内容: 顺序:“宏观→微观、面→点”,结合地形图辅助观察,如先识别高原、山地,再分析河谷、山峰。 内容:高度(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的计算与意义)、坡度(坡度表示方法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坡向(阳坡 / 阴坡、迎风坡 / 背风坡的差异)。 等高线图的解读与应用: 坡度判断:等高线密集→陡坡,稀疏→缓坡。 相对高度计算:两点海拔范围相减(一般情况)、陡崖相对高度公式应用。 地形剖面图绘制:步骤(选剖面线→定比例尺→描点连线)与意义(直观展示地势起伏)。 地貌观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坡度与农业:坡度>15° 不宜耕作,需退耕还林;缓坡可修梯田。 坡度与交通:铁路坡度≤3%,“人” 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降低坡度。 坡向与植被:阳坡植被更茂盛(光照足),迎风坡植被更丰富(降水多)。 (二)教学难点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学生易混淆 “等高线重叠数” 与 “等高距” 的关系,难以准确套用公式(n 1)d≤H<(n+1)d,需通过实例(如 3 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 100 米,计算200≤H<400米)拆解逻辑。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在 “将等高线与剖面线交点转化为剖面坐标” 时易出错,尤其是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的设定(垂直比例尺需放大以突出起伏),需通过分步演示(标交点→画横轴纵轴→描点连线)突破。 地貌观察内容的实际应用:将 “高度、坡度、坡向” 与具体人类活动(如农业布局、铁路建设)结合时,学生难以准确匹配 “地貌特征→活动适宜性”,如无法解释 “人” 字形线路如何降低坡度,需结合线路长度与高度差的关系(延长路程→减小垂直距离 / 水平距离的比值)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貌观察的顺序、核心内容(高度、坡度、坡向)及等高线图解读方法,梳理 “观察逻辑→知识应用” 的框架,如 “先看宏观地貌→再算高度坡度→最后分析对人类的影响”。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如北京地形、南方山区)、“人” 字形铁路示意图、地形剖面图绘制步骤动画,结合实物模型(等高线地形模型),将抽象的地貌特征与图表绘制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计算陡崖相对高度”“设计家乡地貌考察方案”“分析坡向对植物的影响”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数据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京张铁路 “人” 字形设计(坡度与交通)、北京地貌观察(宏观与微观结合)、南方山区考察安全风险(陡坡与山洪)为案例,分析地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