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53

6.1气象灾害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319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气象灾害,教案
  • cover
《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的分布图,认识不同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台风集中在东南沿海、寒潮影响北方为主),结合区域气候(季风气候)、地形(平原 / 山区)特征,建立 “区域环境→灾害类型” 的关联认知,理解气象灾害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武汉洪涝成因图、台风结构示意图),从 “成因→分布→危害→应对”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如洪涝与暴雨、地形的关系)及对人类社会的多重影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简图”“分析 2011 年我国洪涝与旱灾时空特征”,提升地理图表绘制、数据提取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关注气象预警信息,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如洪涝时向高处转移)。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长江水利枢纽防洪、寒潮防冻害),认识人类活动对减轻灾害影响的作用,理解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灾害管理理念,树立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应对灾害” 的人地和谐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四种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洪涝: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 低洼地形,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主。 干旱:降水异常偏少,我国华北、华南等季风区多发。 台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生成,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寒潮:蒙古 - 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冬半年影响我国北方为主。 气象灾害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危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疫病)。 应对:工程措施(防洪堤、水库)、非工程措施(预警、防灾教育),如干旱需跨区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 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特征:如洪涝多在夏季、干旱多在春 / 冬,空间上呈现 “南台风、北寒潮、东洪涝、西干旱” 的差异。 (二)教学难点 气象灾害形成的多因素综合分析:学生易孤立看待单一因素(如仅认为洪涝是降水多),需结合 “降水强度 + 地形排水 + 人类活动(围湖造田)” 综合分析,如武汉洪涝因暴雨集中 + 地势低平 +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台风结构与灾害的关联:理解 “旋涡风雨区是灾害核心区”“台风眼无风但需警惕后续风雨”,需结合台风剖面图拆解风力、降水的空间差异。 气象灾害的时空叠加与应对逻辑:如我国季风区 “春旱夏涝” 的时空关联,需结合季风降水季节变化分析;应对措施需区分 “预防(预警)、应急(撤离)、恢复(救灾)” 不同阶段,避免混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四种气象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与危害,梳理 “成因→分布→危害” 的逻辑链(如寒潮因冷空气南下→影响北方→冻害),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灾害分布图(如我国洪涝分布)、灾害景观图(武汉洪涝、台风摧毁房屋)、动画(台风结构动态图、寒潮南下路径动画),将抽象的灾害形成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分析 2011 年我国洪涝与旱灾时空特征”“台风对华南的利弊”“如何应对寒潮冻害”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武汉 2016 年洪涝(成因:暴雨 + 地形 + 人类活动)、贵州望谟山洪(山区特点:来势猛、破坏性强)、台风 “山神” 缓解华南干旱为案例,分析气象灾害的实际影响与应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简图”,标注各灾害核心分布区;通过 “模拟气象预警信息解读”,提升灾害应对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 2016 年武汉洪涝图片与数据:“武汉 7 天累计降水超 580 毫米,100 多万人受灾,直接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