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57

6.2地质灾害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342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地质,灾害,教案
  • cover
《地质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图,认识不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地震集中在板块交界带、滑坡泥石流多在山区),结合区域地形(山地 / 平原)、地质构造(断层带)特征,建立 “区域地质环境→灾害类型” 的关联认知,理解地质灾害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地震构造示意图、滑坡形成条件图),从 “成因→分布→危害→链发效应→应对”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如滑坡与地形、降水、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对人类社会的多重影响(人员伤亡、工程损毁、生态破坏),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关注 “地震引发滑坡、泥石流” 的灾害链逻辑。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简图”“分析某地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提升地理图表绘制、数据提取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识别身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如山区陡坡、松散土体),掌握基本的防灾避险技能(如地震时就近避险、泥石流时向垂直于沟谷方向逃生)。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地震监测预警、滑坡加固工程),认识人类活动对减轻灾害影响的作用,理解 “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 的灾害管理理念,树立 “尊重地质规律、科学规划人类活动” 的人地和谐观念,如山区工程建设需规避地质灾害易发区。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地震:板块运动 / 断层活动是根本原因,集中在板块交界带;我国多发于西南、西北、台湾。 滑坡:地形(陡坡)、岩体(破碎)、降水(浸润)是核心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加剧风险;我国集中在西南山区。 泥石流:地形(沟谷)、松散物质(丰富)、强降水(激发)是关键,与滑坡分布高度重叠。 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链发效应: 单一灾害危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工程损毁、农业减产)、生态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灾害链:地震→滑坡 / 泥石流→堰塞湖→洪水,理解主灾与次生灾的关联逻辑(如汶川地震引发数万处滑坡)。 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 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地震仪、位移传感器)与群众监测结合。 工程防治:抗震建筑、滑坡加固、泥石流拦挡工程。 非工程防治:预警发布、防灾教育、避让搬迁。 (二)教学难点 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差异:学生难以理解纵波(上下震动、传播快)与横波(左右震动、破坏大)的区别,及震级与烈度的关系(震级决定能量,烈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同一地震不同区域烈度不同),需通过动画演示与案例(如远震只感纵波、近震横波破坏大)突破。 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辨析:两者均多发生在山区,学生易混淆 “滑坡是土体 / 岩体整体下滑” 与 “泥石流是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的本质差异,需结合形成条件(滑坡需滑动面,泥石流需沟谷与洪流)与景观图对比分析。 地质灾害链的综合分析:理解 “一次主灾如何诱发多重次生灾” 的逻辑链(如地震导致山体失稳→滑坡→堵塞河道→堰塞湖→溃决洪水),需通过流程图拆解各环节的因果关系,避免孤立看待单一灾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三种地质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与危害,梳理 “成因→分布→危害→灾害链” 的逻辑链(如板块运动→地震→滑坡→堰塞湖),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重点解释震级与烈度、滑坡与泥石流的核心差异。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地质灾害分布图(如我国地震带分布)、灾害成因示意图(如地震构造图、滑坡滑动面图)、动画(地震波传播动画、泥石流形成过程动画)、实景图(地震裂缝、滑坡体、泥石流痕迹),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小组讨论法:围绕 “西南山区为何多滑坡泥石流”“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避险”“堰塞湖的风险与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