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58

6.3防灾减灾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34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防灾,减灾,教案
  • cover
《防灾减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如洪涝多发区、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减灾手段差异(如南方建水库防洪、西南山区建护坡防滑坡),结合区域灾害类型与地理环境特征,理解 “因地制宜选择防灾措施” 的逻辑,建立 “区域灾害风险→防灾方案” 的关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地震预警系统工作原理、防灾减灾全流程示意图),从 “监测→防御→救援→恢复” 的全链条,综合分析防灾减灾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如监测为防御提供数据支撑,救援需衔接灾后恢复),培养多环节、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设计家庭应急救援包清单”“查找身边应急避难场所及路线”,提升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防灾知识制定个人 / 家庭防灾预案(如地震逃生路线规划),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泥石流逃生方向)。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方针的实践案例(如北川新县城重建兼顾防灾功能),认识人类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手段减轻灾害影响的作用,理解 “尊重自然规律、主动防范风险” 的重要性,树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防灾减灾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及应用: 灾害监测: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纵波先到→探测→计算→发布预警)与案例(九寨沟地震成都提前 71 秒预警)。 灾害防御:工程措施(水库、护坡、抗震建筑)与非工程措施(法规、教育、预警)的区别与搭配使用(如地震多发区需 “抗震建筑 + 减灾教育” 结合)。 救援与恢复:专业救援队伍的职能(搜救、医疗)、灾后恢复的双重目标(民生恢复 + 防灾能力提升)。 自救与互救的核心技能: 灾前准备:应急救援包清单(水、压缩食品、急救包、手电筒、哨子等)及物品功能。 灾中逃生:不同灾害的正确逃生方向(泥石流→垂直沟谷高处,洪涝→地势高区)、地震避险位置(远离窗户、躲在生命三角区)。 灾后保护:防疫措施(饮食卫生、房屋消毒)、防次生灾害(余震、滑坡)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难点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学生易混淆 “地震预警” 与 “地震预报”,需通过动画演示 “纵波传播→探测仪接收→计算机分析→预警发布→横波到达” 的时间差逻辑,明确预警是 “震后快速通知”,而非 “震前预测”。 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协同关系:理解 “监测是基础、防御是关键、救援是应急、恢复是长效” 的链条逻辑(如监测数据不准确会导致防御措施失效,救援不及时会加重灾后恢复难度),需通过案例(如汶川地震后全链条防灾改进)拆解各环节的关联性。 区域防灾措施的因地制宜选择:学生难以结合区域灾害类型(如南方洪涝、西北干旱、西南滑坡)匹配对应的防灾措施(如南方修水库、西北种防护林、西南建护坡),需通过区域对比表格梳理 “灾害类型→环境特征→措施选择” 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四大手段(监测、防御、救援、恢复)及自救互救知识,梳理 “全链条防灾” 的逻辑框架(如监测为防御提供数据,救援衔接恢复),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地震预警系统动画、防灾减灾流程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结合实物(应急救援包样品),将抽象的技术原理与流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如纵波与横波的时间差)。 小组讨论法:围绕 “设计家庭应急救援包”“分析国际救援的重要性”“查找应急避难场所路线”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九寨沟地震预警(监测案例)、北川新县城重建(恢复案例)、国家地震救援队国际救援(救援案例)为典型案例,分析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