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如台风 “菲特” 云图、舟曲泥石流灾前灾后对比图)和北斗系统定位案例,认识不同自然灾害(台风、地震、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如何精准捕捉区域灾害动态(如台风路径、灾害影响范围),建立 “技术应用→区域灾害监测” 的关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遥感技术流程图、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分析示意图),从 “数据获取→处理→应用”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防灾减灾中的协同作用(如 RS 获取灾情、GNSS 定位、GIS 分析评估),培养多技术、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设计简单灾害监测方案(图层叠加)”“模拟使用北斗系统发送求救信号”,提升地理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遥感影像识别灾害范围(如勾勒舟曲泥石流区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叠加雨量站与行政区图层)。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汶川地震中北斗系统的应用、温州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实践,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对提升人类应对灾害能力的重要性,理解 “技术赋能防灾减灾,实现人地和谐” 的意义,树立 “依靠科技减轻灾害风险” 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功能与防灾应用: RS:数据获取(灾害影像、动态监测),如台风路径监测、灾害范围识别。 GNSS:定位导航(受灾位置、救援人员定位),如北斗系统发送求救信号。 GIS:数据处理与分析(叠加分析、灾害评估),如温州灾害预警系统的雨量与水位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的协同应用:理解 “RS 获取数据→GNSS 定位→GIS 分析” 的流程,如舟曲泥石流中,RS 获取灾前灾后影像→GNSS 定位受灾点→GIS 叠加住宅图层估算损失。 典型案例的技术应用分析:能结合汶川地震(北斗)、台风 “菲特”(RS)、温州预警系统(GIS)等案例,说明技术如何解决防灾减灾中的实际问题(如信息孤岛、灾情不明)。 (二)教学难点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影像解读:学生难以理解 “电磁波反射 / 辐射→影像形成” 的过程,及如何从遥感影像中识别灾害(如区分滑坡与正常山体),需通过简化的电磁波示意图与影像对比(灾前灾后)突破。 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功能:理解 “多图层叠加产生新信息” 的逻辑(如雨量站 + 行政区→各行政区雨量分布),学生易混淆 “图层内容” 与 “叠加目的”,需通过温州灾害预警系统的实例(雨量 + 水位 + 地形)分步演示。 三种技术的功能差异与协同逻辑:学生易混淆 RS(数据获取)与 GIS(数据处理)、GNSS(定位)的功能,需通过 “灾害监测全流程”(如台风防灾:RS 看路径→GNSS 定救援点→GIS 做预案)梳理三者的分工与配合。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与应用,梳理 “技术原理→功能→防灾场景” 的逻辑链(如 RS 通过电磁波获取影像→监测灾害→应用于台风预警),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遥感影像(台风云图、泥石流灾前灾后对比)、技术流程图(RS 数据传输、GIS 叠加分析)、动画(GNSS 定位原理),结合实物(北斗信号接收器模型),将抽象的技术原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小组讨论法:围绕 “舟曲泥石流灾害评估需哪些数据与 GIS 功能”“如何用三种技术设计暴雨防灾方案”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发表观点,深化对技术协同应用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以汶川地震北斗应用(GNSS)、台风 “菲特” 监测(RS)、温州灾害预警系统(GIS)为典型案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