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697

14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课件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647545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举杯邀明月 明月几时有 月是故乡明 明月———文人的永恒挚友 明月寄情 哲思旷达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简介 苏轼,字 ,号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辛弃疾同为 派代表词人。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著有《东坡全集》等。 子瞻 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豪放 背景简介 1076 年中秋,苏轼任密州知州,与弟弟苏辙已分离七年。中秋夜,他饮酒赏月,思念亲人之际,挥笔写下此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诵读提示 “情”在节奏中(从词作的二三、二四节奏中把握情感) “情”在疏密中(从词句的疏密变化中体味抒情指向) “情”在起伏中(从词句的起伏变化中体味情思变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美好的月光。 文意理解 圆满之月 寻“月”:明月意象的三重变奏 “明月几时有” 对宇宙、人生的追问 多变之月 “月有阴晴圆缺” 暗喻人生的不圆满 寄托之月 “千里共婵娟” 跨越千里的纽带 品“月”:苏轼的矛盾与挣扎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两句词中,苏轼的矛盾在哪里? 品“月”:苏轼的矛盾与挣扎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欲乘风归去” ———向往出世,脱离尘世烦恼; “又恐高处不胜寒” ———眷恋入世,不舍人间温情。 展现 “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 品“月”:苏轼的矛盾与挣扎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应有恨” ———理性理解,月亮圆缺是自然规律; “何事长向别时圆” ———感性埋怨,怨月亮在分离时圆满。 展现 “理智与情感” 的矛盾。 ? 悟“月”:从矛盾到旷达的蜕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的阴晴圆缺”看透“人的悲欢离合”,承认“不圆满”是世间常态,这是对人生的释然 ——— 不再强求完美,而是接纳现实。 超然豁达 悟“月”:从矛盾到旷达的蜕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精神上的相伴” “现实分离的痛苦” 超然豁达 拓展:苏轼的 “豁达人生” 剪影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苏轼以“竹杖芒鞋”的从容笑对一切。 无论仕途失意还是亲人分离,苏轼始终以“豁达”为盾,在不圆满的人生中,活出了最圆满的心态 ——— 这也正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词词人借月抒怀,通过对明月的描绘,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传达了词人豁达超然、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 回望明月 主旨归纳 ①背诵并默写全词; ②结合所学,以第一视角描绘苏轼的心境转变,200字左右。 不舍明月 课后作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愿我们都能带着苏轼的豁达,笑对人生阴晴,珍惜每一份温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