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870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 导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2024)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8次 大小:4602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3,九年级,2024,物理,学年,2025-2026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 2. 弄清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 通过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 任务一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活动1:实验原理 R= 活动2: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活动3:电路图   活动4:实验步骤 (1)断开开关,调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到零刻度线处;按电路图连接实物;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处。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电压表的示数U,并记录在表格中。 (3)根据公式R=计算出R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4)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分别记录对应的值。 (5)断开开关,将定值电阻换为小灯泡,重复实验。 活动5: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1)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电阻的平均值R/Ω 1 2 3 (2)测小灯泡的阻值 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2 3 活动6:I-U图像分析   (1)定值电阻阻值是一定的,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小灯泡的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像为随电压增大而向下弯曲的曲线。 点拨:测量小灯泡电阻不能求平均值,原因是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求平均值反而是错误的。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应用1】如图所示,小红同学用“伏安法”研究小灯泡发光时的电阻规律。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3.8 V,电阻约为10 Ω,则电流表应选用 量程,电压表应选用 量程。 (2)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在A端时小灯泡最亮)。 (3)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滑到 (选填“A”或“B”)端。 (4)实验中,小红同学已经得到了下表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电压/V 1 1.5 2 2.5 3.8 电流/A 0.16 0.21 0.25 0.28 电阻/Ω 小灯泡亮度 非常暗 很暗 暗 稍亮 ①第5次实验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丙所示,分别为 V、 A,此时小灯泡的阻值为 Ω。 ②从已有数据推测,当电压为3.8 V时,小灯泡的亮度将更亮,小灯泡的电阻将 (选填“更大”“更小”或“不变”),原因是 。 任务二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同学们现在有5 Ω、10 Ω、15 Ω、20 Ω的电阻各一个,但是现在实验中需要一个25 Ω和一个4 Ω的电阻,你该怎么办呢?能否利用其中某些电阻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5 Ω和一个4 Ω的电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如图所示,根据下列问题,逐步体验串联电路电阻特点的推导过程。 问题1:结合电路中所标示的物理量,由欧姆定律可知,U1= ,U2= 。 问题2:用R表示R1和R2的等效电阻,则U= 。 问题3:由U=U1+U2,可得IR= + ,因为I=I1=I2,可推出R= 。 拓展延伸 (1)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电阻越多,电阻越大。 (2)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电阻数量一定,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会随之增大。 (3)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故串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如图所示: (4)串联分压,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如图所示,根据下列问题,逐步体验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推导过程。 问题4:结合电路中所标示的物理量,由欧姆定律可知:I1= ,I2= 。 问题5:用R表示R1和R2的等效电阻,则I= 。 问题6:由I=I1+I2,U=U1=U2,可得= 。 拓展延伸 (1)并联电路中,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2)并联电路中,并联的电阻的数量一定,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会随之增大。 (3)电阻并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故并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如图所示: (4)并联分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