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441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350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
  • cover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咸海萎缩、贝加尔湖形成、洞里萨湖与湄公河补给等案例,认识不同区域(中亚干旱区、西伯利亚断陷区、东南亚季风区)陆地水体的分布差异与相互关系,建立 “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体类型→补给方式” 的空间关联,理解干旱区与湿润区水体相互作用的不同特征(如干旱区内陆湖易萎缩,湿润区湖泊调节河流能力强)。 综合思维:结合全球水储量图、河流补给类型统计图,从 “水体类型→补给条件→水量变化→环境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的相互转化关系,如河流水与湖泊水的 “丰补枯给”、河流水与地下水的 “水位驱动补给”,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河流与湖泊 / 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分析本地河流(如黄河、长江支流)的补给类型”,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现实问题解读能力;学会观察身边的陆地水体(如校园附近的湖泊、河流),判断其补给来源与季节变化,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咸海萎缩的人为原因(灌溉用水增加)、胡佛大坝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陆地水体的双重影响(合理利用与过度干预),理解 “尊重水体循环规律、保护水资源” 的重要性,如合理规划灌溉农业、科学建设水利工程。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湖泊水:丰水期河流补湖,枯水期湖泊补河,人工水库的调节作用。 河流水与地下水:水位差驱动的双向补给,枯水期地下水对河流的稳定补给。 河流水与冰川 / 积雪:夏汛(冰川融水)与春汛(积雪融水)的形成机制。 典型案例分析:咸海萎缩的原因、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的补给、胡佛大坝对径流的调节,理解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水体关系的影响。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数据区分雨水补给(与降水季节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与气温季节一致)、积雪融水补给(春季升温驱动)。 (二)教学难点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双向补给机制:学生易误认为 “河流始终补给地下水”,需通过 “水位变化示意图” 与实例(如华北平原雨季与旱季补给方向差异),明确 “水位高低是补给方向的关键”,突破 “单向补给” 的误区。 不同区域水体相互关系的差异:理解干旱区内陆湖(如咸海)与湿润区外流湖(如洞里萨湖)的补给差异 ——— 干旱区依赖河流单向补给,易因用水增加萎缩;湿润区湖泊与河流双向补给,调节能力强,需结合气候类型(干旱 vs 季风)分析。 人类活动对水体关系的复杂影响:区分 “合理干预”(如大坝调节径流)与 “过度破坏”(如过度灌溉导致湖萎缩),学生易忽略 “度” 的把控,需通过咸海与胡佛大坝的对比案例具象化。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咸海萎缩、贝加尔湖、洞里萨湖等课件案例为核心,分析不同区域水体的相互关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演示法:展示全球水储量图、河流与湖泊 / 地下水补给动画、冰川融水补给统计图,将抽象的水体补给过程具象化,帮助理解难点(如双向补给、季节变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咸海萎缩的人为原因”“科罗拉多河夏季径流量大的原因” 等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件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河流水与湖泊水 / 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标注丰水期、枯水期的水流方向与水位高低,通过动手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咸海卫星影像对比图(1987 年 vs2016 年):“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如今水域面积仅数千平方千米。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咸海为什么急剧萎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