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442

4.2洋流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299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洋流,教案
  • cover
《洋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差异(如中低纬环流 “北顺南逆”、北印度洋 “夏顺冬逆”),认识洋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合气压带风带图,建立 “纬度位置→盛行风→洋流流向” 的区域关联,理解热带、温带、寒带海域洋流的不同特征(如南半球西风漂流横贯全球)。 综合思维: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洋流分布图,从 “盛行风驱动→海陆分布阻挡→地转偏向力偏转”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洋流的形成机制;并从气候、生物、航运、污染多维度,分析洋流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中低纬、中高纬环流方向)、“分析玩具鸭漂流轨迹”,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利用洋流分布图判断某海域洋流性质(暖流 / 寒流),掌握地理工具的应用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洋流对污染物扩散的 “双刃剑” 影响(加快净化但扩大范围)、渔场资源的合理开发,认识人类活动与洋流的相互关系,理解 “顺应洋流规律、保护海洋生态” 的重要性,如航运利用顺流节约燃料,避免过度捕捞渔场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洋流的性质判断与分布规律:暖流寒流的等温线判读方法,中低纬 “北顺南逆”、中高纬 “北逆南无” 的环流规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夏顺冬逆)。 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与寒流降温减湿的具体案例(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寒暖流交汇与上升流对渔场的影响(四大渔场的成因)。 (二)教学难点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机制:学生易混淆冬夏季流向与季风的关联,需结合冬季东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分析风向如何驱动洋流方向变化(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结合课件中的季风洋流图具象化。 寒暖流交汇对渔场形成的综合作用:理解 “海水扰动→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鱼类聚集” 的连锁过程,学生易忽略 “营养物质来源(海底沉积)”,需结合课件中渔场分布图与海水运动示意图拆解。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 “玩具鸭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气候”“科隆群岛气候” 为核心案例,将抽象的洋流知识与现实现象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演示法: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印度洋冬夏洋流动画、寒暖流交汇示意图,将抽象的洋流运动具象化,突破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难点。 小组讨论法:围绕 “绘制洋流模式图”“分析玩具鸭漂流轨迹”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分布规律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大洋洋流名称,通过动手强化对洋流分布的记忆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 “玩具鸭漂流” 案例:“1992 年货轮倾覆,数万只玩具鸭散落海面,后续在世界多地海岸被发现。这些玩具鸭为什么能漂到不同地区?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它们的漂流轨迹吗?” 引导学生猜想与 “海水流动” 有关,引出本节课主题 ——— 洋流(常年稳定的大规模海水流动)。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洋流的概念与性质(8 分钟) 概念讲解:结合课件定义,强调 “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三大特征,对比 “海浪(短期不稳定)”“潮汐(周期性)”,明确洋流的本质是海水的定向大规模运动。 性质分类(暖流与寒流): 定义:暖流(高温→低温海域)、寒流(低温→高温海域),结合课件中的等温线图,讲解判读技巧: “高凸寒,低凸暖”:寒流流经的等温线向低纬凸,暖流向高纬凸。 “凸向即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案例练习:展示课件中的北半球海域等温线图,让学生判断洋流性质(如等温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