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444

4.3海—气相互作用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322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相互作用,教案
  • cover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赤道太平洋区域(如秘鲁沿海、印尼群岛)水温异常(厄尔尼诺 / 拉尼娜)对局部及全球气候的影响,认识海 — 气相互作用的区域差异性,建立 “局部海区水温变化→大气环流异常→全球气候响应” 的空间关联,理解赤道太平洋海区在全球海 — 气系统中的关键地位。 综合思维:结合全球水量平衡图、沃克环流示意图,从 “海 — 气水分交换(蒸发→降水)→热量交换(潜热→长波辐射)→环流传输(大气环流 + 大洋环流)”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如何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及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如何打破平衡,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圈”“分析全球水量平衡数据”,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数据分析能力;学会利用海表水温距平图判断厄尔尼诺 / 拉尼娜现象,掌握地理工具的应用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秘鲁洪灾、印尼旱灾,认识海 — 气异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 “监测海 — 气变化、应对气候异常” 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自然规律、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海 — 气水热交换过程:水分交换中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87.5%),热量交换中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输送能量,大气通过风驱动海水运动。 全球水量平衡原理的应用:结合课件中的全球水量平衡图,分析海洋与陆地的水汽贡献、蒸发降水差额及补充来源。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两者的水温异常区域、沃克环流变化,及赤道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厄尔尼诺东涝西旱,拉尼娜东旱西涝)。 (二)教学难点 海 —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驱动机制:理解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如何在海 — 气作用下,实现水热的跨纬度传输,学生易忽略 “海 — 气相互作用是环流的能量来源”,需通过 “海洋储热→大气获能→环流运动→水热传输” 的链条拆解。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形成机制:学生易混淆两者的水温异常方向与环流变化的关联,需结合正常沃克环流,对比厄尔尼诺(东暖→环流减弱)、拉尼娜(东冷→环流增强)的动态过程,借助课件中的水温异常图具象化。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课件中秘鲁 2016 - 2017 年洪水(厄尔尼诺)、2022 年长江中下游干热(拉尼娜)为案例,将抽象的海 — 气异常与现实灾害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演示法:展示全球水量平衡图、正常 / 厄尔尼诺 / 拉尼娜年份的沃克环流图、海表水温距平图,将海 — 气水热交换与异常现象具象化,突破难点(如环流变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水量平衡活动”“太平洋东部水温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圈、标注厄尔尼诺水温异常区域,通过动手强化对海 — 气相互作用机制的记忆。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案例:“秘鲁沿海常年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但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3 月,这里却因暴雨引发洪灾,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为什么干旱地区会突然发生严重洪灾?这种异常现象如何监测?” 引导学生猜想与 “海洋温度异常” 有关,引出本节课主题 ——— 海 — 气相互作用(异常现象:厄尔尼诺)。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海 — 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5 分钟) 海 — 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讲解核心:结合课件示意图,强调 “海洋是大气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 87.5% 的水汽,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降水直接返回海洋,少部分落在陆地后通过径流回到海洋,完成水分循环。 案例辅助:课件中 “全球水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