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黄山(花岗岩地貌与奇松、云海、温泉的组合)、可可西里(高寒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稳定)、东北林区(森林采伐后的连锁变化)等案例,认识不同区域(山地、高原、温带林区)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差异,理解 “区域特征决定要素互动方式” 的空间关联,建立 “区域尺度→要素组合→整体性表现” 的认知逻辑。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从 “要素联系→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的逻辑链,综合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与渗透(如生物循环改变早期大气成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光合作用需大气、水、土壤等多要素配合)与稳定功能(藏羚羊数量调控),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观察本地自然景观(如城市公园、近郊山地),识别自然环境要素并绘制要素联系图”“分析本地人类活动(如水库建设、植被恢复)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地理观察与图表绘制能力;学会利用课件活动(如藏羚羊数量分析)推导地理原理,掌握实践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的土壤退化、洪水加剧,及修建大坝对水生生物、土壤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破坏与修复,理解 “尊重要素互动规律、减少盲目干扰” 的重要性,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东北林区的恢复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物质流向与能量形式,及生物循环对早期大气的改造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的多要素协同机制(光合作用的要素配合),稳定功能的反馈调节(如 CO 平衡、藏羚羊数量调控)。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湖泊演变为陆地、山地演变为平原过程中,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的同步变化;黄山 “四绝” 的要素组合与演化阶段的关系。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响应:东北森林采伐、修建大坝引发的要素连锁反应,及人类干扰的放大效应(如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难点 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如生物循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改变大气成分(早期大气无氧→有氧),及海 — 气相互作用如何消减大气 CO (CO 与海水钙结合沉淀),学生易忽略 “物质迁移的具体路径”。 自然环境稳定功能的反馈调节逻辑:藏羚羊数量 “增加→食物不足→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恢复→数量回升” 的负反馈过程,学生易混淆 “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 干扰下要素连锁反应的复杂性:修建大坝对 “水生生物→土壤→地下水→地方气候” 的多环节影响,学生易遗漏 “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等间接影响。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课件中的黄山四绝、藏羚羊数量变化、东北森林采伐、湖泊演化等案例为核心,将抽象的整体性原理与具体景观、人类活动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演示法:展示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湖泊演化过程图,及人类干扰(如修大坝)的要素关联图,将要素互动与演化过程具象化,突破难点。 小组讨论法:围绕 “藏羚羊数量稳定的原因”“修大坝对生物的影响”“本地景观的要素联系” 等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件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整体性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自然环境要素联系图”“湖泊演化各阶段要素变化表”,通过动手强化对要素互动与演化的记忆,提升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黄山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图片,提问:“黄山的‘四绝’并非单一要素突出,而是多要素的神奇组合。这种组合是偶然的吗?你能从‘岩石、气候、生物、水’的关系中找到答案吗?” 引导学生初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