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 1.2 声与听觉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 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 1 实验探究 2 实验过程 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椅子背的一角,用手将它拉紧,拨动橡皮筋。仔细倾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同时仔细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推测橡皮筋的振动与听到的声音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手指轻轻放在自己的咽喉处,然后发出 “啊 ——— 的声音,体会手指的感觉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当橡皮筋振动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它就停止发出声音 当发出声音时,手指可以感觉到声带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1)转换法:科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例如,观察鼓面的振动时,鼓面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鼓面振动时会引起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跳动,可由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是否跳动来反映鼓面是否在振动。 (2)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节中通过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等实例归纳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 ①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物体不振动,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③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是错的,如发令枪响后,过会儿终点计时员才能听到枪声。 2. 声源 (1) 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注:一个物体能够发声,但它并没有发声,就不能称为声源。 (2) 能成为声源的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如:敲打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小溪的水流因振动而发出声音;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振动发声;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震动发生。 3.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说成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远处传播。 (2) 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 撞击引起钟振动,停止撞击后钟还在振动,因而钟声会持续一段时间,只有钟停止振动时,发声才会停止。 蜜蜂的 “嗡嗡” 声是双翅根部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 “黑点” 振动发出的。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实验图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朵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 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可以听到清晰的敲击声;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听到的声音很小,甚至听不到。说明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课桌传播的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将两块铁块或石块放在玻璃缸内的水中互相撞击 可以听到撞击声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听声音的变化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见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举例:隔墙有耳” 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熟睡者被狗的叫声吵醒,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在鱼缸附近拍手时水中的鱼儿会受到惊吓,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