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5067

第四单元第4课时解方程(一)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91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青岛,数学,上册,五年级,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课题 (主题) 走进动物园———解方程(一) 课时 第4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式与方程”的要求,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方程。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求方程解的过程,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进行等价变形的方法。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步骤,并通过代入检验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发展其推理能力和符号运算能力。 二、学习目标 1. 理解“方程的解”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求这个值的过程。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解的意义。 2. 能运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正确求出形如x+a=b、x-a=b、a-x=b类型方程的解,并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三、学习重点 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一)解形如x±a=b的方程的基本方法。重点在于理解解方程的本质就是通过等价变形,使含有未知数的项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常数项在另一边。能够清晰地表述每一步的依据(如“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50”),并按照“写方程—变形—求值—检验—作答”的完整流程进行操作,形成规范的解题习惯。 四、学习难点 难点在于处理形如“a-x=b”的方程(如100-x=80),学生容易因思维定势而直接用减法计算,难以理解需要通过两次变形才能求解的逻辑。此外,在书写解题过程时,部分学生可能忽略“解:”字头,不写中间的变形步骤,或忘记写“答”语。代入检验环节也容易被省略,需要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以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概念理解评价:提问“x=350是方程x+150=500的什么?”、“求x的过程叫什么?”,评估学生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术语的区分能力。 2. 过程规范评价:观察学生在练习本上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检查是否包含“解:”、每步变形是否清晰、等号是否对齐、是否进行检验等。 3. 方法应用评价:提供不同类型的题目(包括a-x=b),评估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等式性质正确求解。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列方程和理解等式性质的基础,但尚未系统学习解方程的操作步骤。他们习惯于用算术方法逆向思考(如500-150=350),这可能会干扰对代数解法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必须突出代数方法的程序性和通用性优势。五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适合通过示范引领建立规范。建议采用“问题解决—方法示范—模仿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路径,先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再逐步展示完整的解题范式,最后通过变式练习巩固技能。特别要注意对比算术法与代数法的异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七、学习过程 一、承接旧知,明确任务。 (1)、回顾情境,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回顾:上节课我们为小金丝猴称体重,列出了方程x + 150 = 500,其中x代表小猴的体重。我们也发现了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个性质,来解开这个方程,找出x到底等于多少。 提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让x单独在等号左边。 追问:现在x的身边有一个“+150”,怎么把它去掉呢? 引导:根据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50,这样左边的+150和-150就抵消了,只剩下x;右边500减去150等于350。因为两边同时进行了相同的操作,所以新的等式依然成立。 二、示范引领,规范过程。 (1)、完整演示,讲解步骤。 教师在黑板上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解:x + 150 = 500 x + 150 - 150 = 500 - 150 x = 350 边写边讲解:第一步,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第二步,为了消去左边的+150,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