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5072

第四单元第5课时等式的性质(二)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97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四,青岛,数学,上册,五年级,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 (主题) 走进动物园———等式的性质(二) 课时 第5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式与方程”的内容要求,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解形如ax=b和x÷a=b类型方程的理论基础。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的探究过程,发展其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意识,并能运用该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金丝猴与鹦鹉体重关系的情境,理解“鹦鹉质量×3=金丝猴质量”这一倍数关系,能正确列出形如3x=2.4的方程。 2. 经历借助天平平衡原理探究等式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规律,并明确“0不能作除数”的限制条件。 三、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二),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能够借助天平上砝码数量增减的直观演示,清晰地解释当一边的质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边必须进行相同倍数的操作才能维持平衡,从而建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总量相等”过渡到“倍数相等”的认知,为后续利用此性质解方程做好准备。 四、学习难点 难点在于如何将天平上“增加相同数量的物体”与数学中的“乘法”运算建立起对应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乘除操作才能保持等量关系,容易忽略“同一个数”和“0不能作除数”这两个关键点。此外,从具体的天平操作(如放上三组相同的砝码)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如a=b,则a×c=b×c),需要较强的类比推理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会将“加几个”与“乘几倍”混淆。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情境建模评价:在给出“金丝猴重2.4千克,是鹦鹉体重的3倍”的问题后,观察学生能否准确找出倍数关系并列出正确的方程3x=2.4,评估其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 观察推理评价:在展示天平动态图示时,提问“如果左边放一个物体重x克,右边放三个各重80克的砝码且天平平衡,那么x是多少?”、“如果两边物体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两倍,天平还平衡吗?”,根据回答判断其是否理解倍数变化下的平衡机制。 3. 归纳表达评价:鼓励学生对比性质(一)和性质(二),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新发现的规律,评估其知识迁移和概括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的性质(一)并能解形如x±a=b的方程,具备了继续探究的基础。他们对“倍”和“平均分”的概念有丰富的算术经验,但尚未将其与代数方程联系起来。本节课是等式性质的深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发展,适合通过类比前一节课的探究模式来展开教学。建议采用“旧知迁移—情境驱动—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中金丝猴与鹦鹉的对话场景,激发兴趣。教学中应着重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如一侧放一个未知物,另一侧放三个相同已知重量的砝码),帮助学生理解“3x=240”这类方程的本质,并自然引出等式性质(二)的探究。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新问。 (1)、引入动物对话,激发兴趣。 教师讲述:在动物园里,不仅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和活泼的小金丝猴,还有许多会说话的美丽鹦鹉。有一天,一只金丝猴和一只鹦鹉在树上聊天。金丝猴骄傲地说:“我的体重可是有2.4千克呢!”鹦鹉不服气地回应:“这有什么了不起,你的体重正好是我的3倍。” 展示课本第55页场景图:金丝猴与鹦鹉站在树上对话,金丝猴说“我的体重是2.4千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