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拿来主义/鲁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析文中反语、比喻和讽刺性语言,积累并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汇,提升在议 论文中准确、生动表达观点的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把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辨方法,提升逻辑分析与批判 性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比喻论证的巧妙构思与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体会杂文的思想锋芒与艺术张力, 增强对议论文审美价值的感知与表达。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拿来主义”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树立开放包容、自主选择的文 化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时代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针对的文化现象,掌握作者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 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把握“大宅子”“鱼翅”“鸦片”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鲁迅批判“送去主义”“送来”背后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反思的深层意义。 理解“拿来主义”所倡导的主体性、辨别力与开放态度的现实价值。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应对?是全盘接受,还是彻底拒绝?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用犀利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送去主义”的荒谬与危险,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篇文章,看看鲁迅是如何用一支笔,唤醒一个时代的思考。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杂文。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融合了议论、抒情、讽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针对性。它篇幅短小,语言犀利,常用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鲁迅的杂文尤其以思想深刻、语言精炼、讽刺辛辣著称,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典范。 【文题解读】 “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当时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提出的一种主张。“拿来”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盲目排斥,而是强调主动选择、独立判断、为我所用。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主张以理性、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做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文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文章核心观点,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指导意义。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问题1 文章从“闭关主义”谈起,依次批判了“送去主义”和“送来”,最终提出“拿来主义”。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并用表格形式呈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包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作用及逻辑关系。 明确: 层次 段落范围 主要内容 作用 逻辑关系 引出话题 第1段 回顾中国由“闭关主义”到被迫开放的历史,指出当前盛行“送去主义”的现象 设置背景,引出讨论对象 起点:从历史现实出发,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 批判“送去主义” 第2–4段 揭露“送去主义”只是单向输出,缺乏“礼尚往来”的平等意识;以尼采自比太阳为例,警示盲目输出的危害 破除错误倾向,为正面主张铺垫 递进:由现象上升到后果分析,强调不能只“送”不“拿” 辨析“送来” 第5–6段 区分“送来”与“拿来”的本质不同:“送来”是被动接受,带有殖民色彩,令人恐惧 进一步澄清概念,划清界限 深化:排除干扰项,明确“拿来”必须是主动选择 提出主张 第7段 正式提出“拿来主义”,号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立论核心,确立中心观点 转折:由破转立,进入正面论述 阐释方法 第8–9段 以“大宅子”为喻,形象说明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态度:占有、挑选,区别使用、存放或毁灭 具体化主张,提供操作路径 展开:通过比喻论证,使抽象原则具体可感 总结升华 第10段 强调“拿来”的意义在于造就“新主人”和“新宅子”,并用双重否定句收束全文,突出其必要性 升华主题,强化结论 收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