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6665

第三节神奇的“眼睛” 教学课件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91224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三节,神奇,眼睛,教学课件,初中,物理
  • cover
(课件网) 第四章 神奇的透镜 第三节 神奇的“眼睛” 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到美丽的世界的?为什么近视的同学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人老了也需要带眼镜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两种眼镜一样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第三节 神奇的“眼睛” 情 境 导 入 1.眼球的结构: 凸透镜 眼球的主要结构有: 晶状体、角膜、睫状体 、瞳孔、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光屏) 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一、眼球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神奇的“眼睛” 2.正常眼睛的调节 眼睛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厚薄,来看清楚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其折光能力减弱,成的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其折光能力增强,使成的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远点、近点和明视距离 (1)远点: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当睫状体完全松驰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此时晶状体最扁,能够看清的最远的极限点叫做远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 (2)近点:当睫状体极度紧张时(用力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此时能看清的最近的极限点叫做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在离眼睛大约 10 cm的地方。 (3)明视距离: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25 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问题:若睫状体不能调节或调节能力减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看清物体的范围减小了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 远视眼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 近视眼的特征: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 近视眼的成因: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得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得不到清晰的像。 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近视眼的矫正: 近视眼患者可以戴凹透镜制成的镜片,利用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就能使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4.用眼卫生: (1)看书时保持书本到眼镜的距离为 25 厘米左右; (2)在光线适度处读书学习; (3)看电视、用电脑等时间不要太长;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远视眼的特征: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远视眼的成因: 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近物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三、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远视眼的矫正: 远视眼患者要戴由凸透镜制作的眼镜,让光先会聚,使清晰的像略向前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如图乙所示。 人们上了年纪以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近、太远的物体都容易看不清楚。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F 2F F 2F 2f 2f f f ①照相机原理: 物距u>2f 时 ,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像距 f<v<2f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其他应用 ①照相机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物体 镜头 胶片 ②照相机工作示意图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② 投影仪 F 2F F 2F ①投影仪原理: 物距 f<u<2f 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 2f 2f 2f f f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f 2f F 2F F 2F 当物距 u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