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章 光的世界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你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情景引入:观察 情景引入:观察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 境 导 入 2.像———在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像,像是相对于实物而言的,是物体的形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平面镜———反射面是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 平面镜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新 课 探 究 1.活动:观察平面镜中的像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平面镜观察自己的脸,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你的像在平面镜的什么位置?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和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像的大小改变吗?像到镜面的距离怎么变化? 一、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①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 ③像与物左右可能相反。 2.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设计实验 问题1: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手又不能伸进平面镜,怎样才能找到像的位置? 问题2: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用相同的蜡烛替代像 ———等效替代法 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5)实验表格 实验序号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1 2 3 (4)实验器材 茶色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方格纸、刻度尺、火柴、铅笔等。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A B 把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玻璃板 水平桌面 蜡烛A和B 大小相同 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呢?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因为玻璃板既能成像也能透光,所以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蜡烛)成的像,也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对面的物体(B蜡烛),这样就能够准确的找到成像的位置。而平面镜由于不透光,所以只能成像,却不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1.在桌面上铺一张纸,将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并贴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线;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拿另一只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在纸上给两只蜡烛对应的位置描点,标记为A、A ' ; 4.移动点燃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2、3; 5.用虚线连接对应的点AA ' 、BB ' 、CC ' ,并用刻度尺测量各对应点到玻璃板的距离。 (6)进行实验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实验注意事项 1.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桌面垂直。 2.完成一次实验后改变蜡烛A位置再重做两次实验,避免实验数据的偶然性;将实验采集的数据填在表格中,同时完成实验结论的填写。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⑤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像的性质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7)实验结论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④物、像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视频演示-平面镜成像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实验回顾与思考 1.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2.如果移动蜡烛时,怎么都无法使像与后面的蜡烛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3.实验时,背景光线是强些好还是弱些好?弱些好,便于在玻璃板上成更清晰的像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当光线经过镜面反射再进入人眼时,由于人有光的直线传播的经验,于是人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