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91669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共39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36907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经济建设,39张,曲折,发展,11课
  • cover
课件39张PPT。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文革”(1966--1976)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建立国营经济; 土地改革(1950-52) 合理调整工商业(1950-52)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953-1957)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1953--1957)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方式.实质.意义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内容:一次调整(1960)、二次大会(1956、1958)、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958 )、三年困难(1959-1961)特征:成就与失误并存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总体损失原因局部回升原因经验和教训知识树成就与意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比较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㈠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堵塞 通货膨胀 生活困苦表现原因:①帝国主义掠夺 ②国民政府搜刮 ③战争破坏㈡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2.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恢复经济措施:A.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 C.合理调整的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恢 复发展。返回 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㈢“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之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发展生产力)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1952年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落后农业国, 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1952年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现代状况如何?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国防力量薄弱)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㈢“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之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③苏联经验【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沈阳机床、飞机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意义: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①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②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基础较好。超额完成,成就巨大。2、任务之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⑴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⑵基本途径和方式: ⑶意义: 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 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社会性质变化)1956年底1952年【探究】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必要性提示: 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采取 “赎卖”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