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8534

【学霸笔记】1.3 速度的测量 教学课件+视频 物理五四制鲁科版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65486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制鲁科,五四,物理,视频,教学课件
    (课件网)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情 境 导 入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区间测速,即通过测算车辆在两个监测点之间的平均速度,判断车辆在该路段是否超速。 这种测速设备是如何测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的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 。 (2)测量工具: ①测量路程: 。 ②测量时间: 。 刻度尺 停表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2.实验器材及组装 (2)斜面:小车运动的轨道,由木块和带刻度的长木板组成。 (3)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 (1)小车:运动的物体。 坡度要小,便于测量小车下滑时间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3.实验设计 (1)调节斜面倾斜程度稍小,以便于测量时间。 (3)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到底端,测出路程s1,时间t1。 (4)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斜面中点,测出上半程的路程s2,测出时间t2。 s2,t2 s1,t1 注意:测量路程时,一般是测量从小车下端到下端的距离。 (2)设置限位器(挡板),以便于测量时间。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5)利用s3=s1-s2;t3=t1-t2 算出下半 程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s2,t2 s1,t1 (6)利用 算出对应的速度。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过程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路 程(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1=70 t1=2.8 v1=25 S2=35 t2=2.0 v2=17.5 S3=S1-S2=35 t3= t1- t2=0.8 v3=43.75 5.实验数据记录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6.实验结论 (1)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2)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6.实验结论 (1)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2)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7.交流评估 (1)斜面坡度:①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不能下滑;②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①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 (2)金属片的作用: ②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 填“大”或“小”)。 (3)根据信息回答: SAB= cm,tBC= s, vAC= m/s。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 小 40 1 0.3 新 课 探 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区间测速 测量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利用雷达、摄像头等现代手段记录下汽车进出区间路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区间测速的长度s,计算出汽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 一般情况下,区间测速直接根据进出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即可判断是否超速,小于规定时间则为超速,否则就没有超速。 新课探究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2023 宜宾中考)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刻度尺是测量    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tAC=  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