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91890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课件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0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29989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战后,40张,改革,经济,苏联
  • cover
课件40张PPT。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1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复习: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一、赫鲁晓夫改革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会议概况: ①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②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 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会议的影响: 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2.措施:重点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曾经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他把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归罪于斯大林本人是否正确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赫鲁晓夫把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完全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是不科学的。3.结果:收效甚微4.评价: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农业集体化 片面发展重工业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比例失调,无积极性 人民生活困难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