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项突破提升(三) 探究实践类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小张同学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 A ) A.防止蚯蚓缺氧窒息死亡 B.有利于蚯蚓运动 C.蚯蚓需要从水中获取营养 D.保持蚯蚓的韧性 解析: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因此,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防止蚯蚓缺氧窒息死亡。 2.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让乙蝗虫的头部向上,并将其胸、腹部浸没在水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结果是甲蝗虫先死,说明蝗虫的呼吸器官是在头部 B.两只蝗虫同时死亡 C.结果是乙蝗虫先死,说明蝗虫的呼吸器官是在腹部 D.两只蝗虫都不会死 3.某同学为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外部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取两条大小相似、同样健壮的鲫鱼,甲组鲫鱼不做任何处理,乙组鲫鱼用纱布将图中的②③捆绑起来,两条鱼同时放入水中观察。这个实验探究的是哪种鳍的作用( A ) A.胸鳍、腹鳍 B.背鳍 C.臀鳍 D.尾鳍 解析:两条大小相似、同样健壮的鲫鱼,甲组鲫鱼不做任何处理,乙组鲫鱼用纱布将图中的②③捆绑起来,两条鱼同时放入水中观察,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胸鳍、腹鳍能否自由活动,因此这个实验探究的是胸鳍、腹鳍的作用。 4.在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D ) A.实验时,不能用手直接移动“桥” B.实验用的蚂蚁要使它们处于饥饿状态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要一致 D.抓来的蚂蚁最好尽快做实验 解析:蚂蚁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所以实验时,不可用手直接移动“桥”,以免手上带有气味或者手不小心把气味消除影响实验效果;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其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要一致,确保单一变量,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5.下列有关“观察蚯蚓”实验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用手轻轻抚摸蚯蚓身体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 B.蚯蚓身体的前端是靠近环带的一端 C.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触动蚯蚓身体的动作要快速而强烈 D.实验中要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身体表面 解析:蚯蚓身体腹面有刚毛,刚毛是其运动器官,用手轻轻抚摸蚯蚓身体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就是摸到了蚯蚓的刚毛;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后端离环带远;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触动蚯蚓身体的动作要缓慢而轻微;蚯蚓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为了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在实验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6.在观察鱼的实验中,同学们在鱼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发现红墨水从哪里流出( A ) A.鳃盖后缘 B.口 C.肛门 D.鱼鳞缝隙 解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鱼类不停地吞水实际是在呼吸,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 7.某同学在帮妈妈捉一条刚买回来的活鲫鱼时,捉到的鲫鱼从手中滑脱了。这是因为鲫鱼的体表有黏液。黏液的作用是( D ) A.防止被人类捉住 B.能够辅助呼吸 C.能够保持体表的湿润 D.保护身体,减少水对鱼体的阻力 解析:鱼身体表面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一层黏液,起保护身体的作用。 8.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左、右侧触角,另一只蚂蚁不做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此实验的假设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