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9646

6.1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分层作业+视频素材)

日期:2025-09-2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641171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分层
    (课件网) 6.1树立法治观念 (2024统编版)八年级 上 第二单元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课讲授 04 05 课堂小测 课堂总结 01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 认同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同和敬畏法律,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 2.道德修养: 将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明白守法是基本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 3.健全人格: 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律、理性、负责的人格品质,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 4.法治观念: 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 5.责任意识: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营造法治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自主学习 浏览课本P46-49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1 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2 法治观念的体现(内涵)? 3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4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02 热点导入 思考:为什么要制定出台一部法治宣传教育法?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 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通过 案例分析 03 思考:1.回忆所学知识,这个案件涉及到哪些法律规则? 2.这个案例给你哪些警示?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2025年2月24日凌晨,两名17岁男子唐某、吴某在上海海底捞门店包间内,醉酒后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对二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法院一审判决唐某、吴某及其父母赔偿海底捞220万元,并责令公开致歉。 《治安管理处罚法》 《民法典》 总结归纳 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生活观察 思考: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补充思考:说说法治观念有哪些体现? 缺乏法治意识 总结归纳 2.法治观念的体现(内涵)?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合作探究 03 小组合作与探究: 1.公安部依法查处并公布这六起侮辱英烈案起到哪些作用 ? (可以从国家、社会、公民等方面作答) 2.如果法律仅靠强制力执行能否实现法治社会? 相关链接 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明显增强。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人数居第一位,“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总结归纳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页)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探究分享 03 思考:白某某和徐某因触犯法律受到制裁说明什么道理? 我们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 案例一:白某某、徐某为增加人气、获取经济利益,在明知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