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BD [解析] 电子的电荷量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A、C错误,B正确.测出电子比荷的值和电荷量e的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D正确. 2.B [解析] 汤姆孙原子模型是在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假想出来的,不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的,A错误;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在整个球体内,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B正确,C错误;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没有发现质子,D错误. 3.D [解析] 汤姆孙对阴极射线本质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让阴极射线经过电、磁场,通过偏转情况判断其电性,结合类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公式,即可计算其比荷,故D正确. 4.AC [解析]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选项C正确,B错误;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作用,要向下偏转,选项D错误;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正确. 5.C [解析] 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原子核,离核远则α粒子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小,只有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而绝大多数基本按直线方向前进,故A、B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内部很空旷,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故C正确;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计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是10-15 m,故D错误. 6.A [解析] 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A正确;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中,B错误;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质量太小不会影响α粒子的运动,C错误;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只能得知存在原子核,而不能得知有中子存在,D错误. 7.B [解析] 电子虽然很小,但数量很多,α粒子仍能碰到,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电子对α粒子的影响可以忽略,选项B正确. 8.D [解析] α粒子碰撞到原子核后能反向弹回,因电子质量远小于α粒子,则碰到电子不会反向弹回,选项A错误;绝大多数α粒子方向不发生改变,少数发生了大角度偏转,选项B错误;该实验为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否定了汤姆孙的“枣糕模型”,选项C错误;该实验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选项D正确. 9.B [解析] 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有关,通过该实验,否定了“葡萄干面包”模型,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B正确. 10.A [解析] 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是绝大多数粒子直接穿过,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极少数甚至原路返回,故A正确,B、C、D错误. 11.B [解析] α粒子先靠近原子核,然后又远离原子核,则在运动过程中,库仑力对α粒子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所以其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由动能定理知,动能先减小后增大,B正确,A、D错误.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先增大后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12.(1)ABC (2) (3) [解析] (1)根据mg=q可知,需要测出的物理量为油滴质量m,两板间的电压U,两板间的距离d,故选A、B、C. (2)由(1)得,该油滴的电荷量为q=.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q=mg=ma,油滴加速度为a=,根据=at2,得油滴由极板中央运动到极板的时间为t=.第4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 知识点一 电子的发现 汤姆孙原子模型 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汤姆孙精确地测出了电子电荷量e=1.602 176 634×10-19 C B.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密立根通过“油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