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第一章 静电场的描述 第一节 静电现象 [教材链接] 2.(1)摩擦起电 (2)传导 (3)异种电荷 同种电荷 静电感应 例1 D [解析]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能够吸引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带负电或不带电,锡箔屑被吸引,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与玻璃棒相同性质的电荷,即带正电,故A错误;锡箔屑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与玻璃棒相同性质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锡箔屑散开,故B、C错误,D正确. 例2 C [解析] 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附近时,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A、B中的自由电子一部分移动到A的左端,故A带上负电,B带上正电,A、B错误;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相互作用,导体A、B中的电荷重新中和,两金属箔均闭合,C正确;先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移去C后,导体A、B中的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故两金属箔仍然张开,D错误. 变式1 D [解析] 当带正电荷的金属球A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时,小球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原因是金属箔上感应出了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选项D正确. [教材链接] 1.(1)电荷量 (2)库仑 (3)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例3 A [解析]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不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故A错误,符合题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例4 9.58×107 C/kg [解析] =≈9.58×107 C/kg [教材链接] 1.(1)正电 负电 (2)得失电子 2.转移 电荷守恒定律 例5 A [解析] 静电感应是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A正确;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会产生正、负电荷中和,如果正、负电荷是等量的,中和后导体对外不显电性,如果不是等量的,哪种电荷多导体就带哪种电荷,两导体带同种电荷,B错误;摩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是因为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C错误;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或等于元电荷e,或者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不可以是任意值,D错误. 例6 -2.5×10-4 C +6.25×10-4 C +6.25×10-4 C [解析] 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这时A、C各带有1.5×10-3 C的正电荷,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A、B所带电荷量均为=-2.5×10-4 C,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B、C所带电荷量均为=+6.25×10-4 C,则最终A、B、C所带电荷量分别为-2.5×10-4 C、+6.25×10-4 C、+6.25×10-4 C. 变式2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静电感应现象使得A带正电,B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多了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故D正确,A、B、C错误. 随堂巩固 1.A [解析] 题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空易拉罐靠近气球的一侧带正电荷,远离气球的一侧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气球对空易拉罐远侧为排斥作用、对空易拉罐近侧为吸引作用,且对空易拉罐近侧的力大于对远侧的力,故选A. 2.A [解析] 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正电导体C时,由于静电感应,A端感应带负电,B端因为失去部分电子而带正电,所以A端金属箔和B端金属箔都张开,故A正确,B错误;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手上电子转移到导体上,移走C,枕形导体带负电,故C、D错误. 3.B [解析]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1.6×10-19 C的整数倍,由计算可知,只有B选项是1.6×10-19 C的整数倍,故选项B正确. 4.B [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知,电荷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