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高 杜甫 2025.9.18 01 知人论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杜甫早年生活优渥,游历四方,裘马轻狂,写下《望岳》等诗作,展现其豪情壮志。 杜甫生平四阶段 读书游历 45岁至48岁,杜甫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遭贬,后逢安史之乱,流亡期间创作了《春望》等诗作。 为官流亡 35岁至44岁,杜甫困守长安,入仕无门,生活困顿,创作了《兵车行》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困守长安 49岁至58岁,杜甫漂泊西南,生活贫困,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大量诗作。 漂泊西南 767年夔州写作现场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沉郁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情感凝重、含蓄,如《登高》中诗人对家国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沉郁顿挫 沉郁 顿挫指情感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节奏的徐疾相间,如《登高》中句式的停顿与情感的千回百转。 顿挫 七言律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这是其重要的格律要求。 对仗要求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字。 格律特点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偶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押韵规则 02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把握情感。 03 意象与写景 品味意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思考:作者选取了秋日的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品味意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作者选取了秋日的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风急 天高 猿啸 渚清沙白 鸟飞回 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 在宏阔的天地间,作者的渺小和孤独让人滴泪。 听到猿的哀鸣,使人内心非常悲凉。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清”“白”冷色调,突出环境的肃杀凄凉。又写出壮阔宏大的背景。 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 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副阔大、冷寂、肃杀的秋日景象,奠定了全诗凄冷的抒情基调,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品味意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思考:颔联中的“落木”“长江”有何特点?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品味意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 展现落叶杂乱、急速下坠的动态. 滚滚:刻画江水汹涌、裹挟一切向前的磅礴气势。 ①秋声的 “萧瑟” 直接烘托心境的悲凉,暗含 “漂泊无依” 的慌乱感。 ②江声的 “壮阔” 反衬个人的渺小,暗含 “时光不可逆、命运难抗拒” 的无力感。 无边:状悲之广(空间上) 不尽:言悲之多(时间上) 思考:颔联中的“落木”“长江”有何特点?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品味意象 写景手法 ①描写视角:风、天(仰视) 渚、沙(俯视) ②绘声绘色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