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地球的运动学案 【单元素养目标】 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 难易度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较容易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 较容易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较容易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 较容易 【要点探究】 要点一 图示法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要点二 图示法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要点三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节气或日期(以北半球为例) 项目 图示 判断方法 侧面光 照图 判断的关键是看极圈,如果北极圈以内是极昼,那么是北半球的夏至;如果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就是北半球的冬至;南极圈反之。如果昼夜平分,就是春分或秋分 以极点为中心的光照图 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或者极点(“S”或者“N”)判断南、北半球。再找极圈,找到极圈后,判断方法和侧面光照图一样 2.判断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情况。 看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①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地点昼长夜短,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昼短夜长。 ②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地点昼短夜长,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昼长夜短。 (2)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看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a.北半球:全球自南向北白昼逐渐加长(极昼、极夜区除外)。 b.南半球:全球自南向北白昼逐渐缩短(极昼、极夜区除外)。 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看此时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 a.往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南半球相反。 b.往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南半球相反。 【要点训练】 一、单选题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发射测控与回收工作,由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远望号测量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单位协同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1.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位置可能为( ) A.(40°N,100°W) B.(37.5°S,112.6°E) C.(37.5°N,112.6°E) D.(36°N,126°E) 2.在一天当中最早迎来日出和最晚送走黄昏的卫星发射中心分别是( ) A.酒泉西昌 B.文昌太原 C.太原酒泉 D.西昌文昌 在七年级地理课上,陈老师演示地球自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放置地球仪,拨动展示自转。学生观察光影变化感受昼夜交替,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P地即将进入白昼 B.灯光能照亮地球的全部 C.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 D.此时,光线直射赤道 4.此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 A.四季变化 B.五带的形成 C.昼夜交替 D.正午物体影子长短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顺应天地的生存法则。读昼与夜示意图及劳作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遵循规律( ) A.物影变化 B.四季更替 C.昼夜更替 D.纬度差异 6.图中四地正迎来日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有关地球自转,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B.自转引发昼夜长短的变化 C.自转周期是一年 D.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出现 8.北京的畅畅和纽约的姨妈打电话互致问候时,畅畅说:“早上好!”姨妈却说:“晚上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形状 B.地球自转 C.海陆位置不同 D.纬度位置不同 9.一天中,东边的日出时间比西边早。这是由于( ) A.地球自转造成两地时间的差异 B.两地纬度不同 C.地球是不透明的 D.两地气候不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