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3968

6.1 树立法治观念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1081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法治,树立,观念,格式,教学设计,2025-2026
  • cover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树立法治观念》 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一框,聚焦“树立法治观念” 核心议题,以“校园不良行为”为切入点,先结合《民法典》《刑法》等条文分析偷拍丑照、乱认儿子等校园行为的违法性,明确法律的行为准则作用;再通过维权方式对比、法律责任解读,阐释法治意识的内涵与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最后结合真实案例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践行“敬畏法律、学习法律、守法光荣”的要求。本课承接“规则意识”相关内容,为后续“提升法治素养”“依法办事”奠定认知与行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法律是红线也是盾牌”的核心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校园中的“偷拍丑照”“起侮辱性绰号”等行为有生活化认知,多将其视为“玩笑”,但对行为的违法性、法律后果缺乏认知;具备基础的观察与思辨能力,但在“结合法律条文分析行为性质”“合法维权”“践行法治行为”方面存在不足。同时,部分学生存在“法不责少”的误区,缺乏敬畏法律的意识,且被侵权时易选择“忍气吞声”或“以牙还牙”。本课需通过真实案例、法律条文解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忽视法律”到“认知法律”,再到“主动尊法学法守法”。 教 学 目 标 健全人格:理解法治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树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 责任意识:明确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认同感。 法治观念: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树立“法律红线不可碰、底线不可越” 的敬畏意识,增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意识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展示“校园里的那些事”:偷拍同学丑照、乱认儿子、制作同学表情包. 提问:这些行为在班级里出现过吗?以上行为涉嫌违法吗?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1.自由发言,分享所见所闻或感受。 2.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1.能否初步感知校园不良行为的严重性。 2.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切入点,打破“玩笑”的认知误区,激发探究法律边界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议题一:法律之剑,为何高悬?(约10分钟) 教学内容:法律的重要性和要求;法治意识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展示法律条文:《民法典》第 1024 条(名誉权)、第1019条(肖像权),《刑法》中“侮辱罪”相关内容。 2.提问:(1)上述行为是‘玩笑’还是‘欺凌’?依据是什么?(2)对实施者和被实施者分别有什么危害?(3)学校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3.呈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 4.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的重要性和要求。 5.追问:为什么此类行为屡禁不止?展示卢梭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语录。 6.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法治意识的含义。 1.观察图片,识别欺凌行为(如殴打、辱骂、孤立等)。 2.阅读法律条文,初步了解法律责任。 3.认真思考并分享观点。 1.能否准确识别校园欺凌行为。 2.能否初步理解法律对欺凌行为的规制。 3.能否独立思考,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文与案例结合,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律的行为准则作用,明确校园行为的法律边界,突破“区分玩笑与欺凌”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法治意识”。 议题二:法治之光,如何入心?(约8分钟) 教学内容: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1.展示面对“校园欺凌”四种应对方式(忍气吞声、私了、报复、依法维权),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方式的后果。 2.呈现有关校园欺凌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年龄。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